秋瑾的事迹是什么?

如题所述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於福建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留学日本後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
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湖南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湘潭县荷叶乡王廷钧(字子芳,其父为义源当铺掌柜)为妻。光绪二十二年(1896),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1897年生子元德(沅德,名元深,字仲瀛,号艾潭,亦号重民,1897年6月27日-1955年)。1901年生女桂芬(字灿芝,1901年10月7日-1967年),11月26日其父卒於湖南桂阳知州任上,之後秋家办和济钱庄。1902年钱庄倒闭,其夫捐官任户部主事,秋瑾携子随夫迁居北京。

1903年,秋瑾与吴芝瑛结拜,中秋,秋瑾身著男装到戏院看戏,轰动一时。1904年秋瑾变卖首饰筹集资金於5月东渡至日本,先後入日语讲习所、青山实践女校。在日本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加入冯自由和梁慕光受孙中山委派在横滨成立的三合会,并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

1905年,秋瑾回国省亲,6月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7月15日再次东渡日本,8月经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了由孙中山等创立才半个月的中国同盟会。1906年2月,因抗议日本文部省於上年11月2日颁发的《清国留日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9月在上海组织锐进学社(其他组织者包括尹锐志、陈伯平、姚勇忱)。

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只出版两期,创刊号发刊於1906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於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间回绍兴,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学堂(1905年徐锡麟等创办,後作为绍兴光复会总机关)体育专修科,并任学堂督办。大约从是年春开始筹资准备於7月由金华起义,呼应徐锡麟在安庆起义。7月1日至4日,武义、金华、永康等地先後发生光复军起义,但均告失败。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後旋被杀,安庆起义遂告失败。徐锡麟弟徐伟供词牵连秋瑾,但秋瑾拒绝离开绍兴,认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

消息为浙江巡抚张曾扬(张之洞之叔)得知,大为震怒,知悉徐锡麟与绍兴大通学堂督办秋瑾乃为同党,气急败坏。当即急电绍兴府知府贵福,派山阴县令李锺岳查封大通学堂。

7月14日,李锺岳带领标兵管带到大通学校查抄。李锺岳深恐军队乱开枪,特地乘轿在前,军士只得朝天鸣枪。人马刚至时,校门紧闭,校内有枪还击,李在轿内,大声喊话:「本县在此,大家放心,无须开枪。」军士遂破校门而入,师生四散。县令怕伤及秋瑾,喝令兵士不得射击女子。此时,秋瑾正穿著长袍立在屋脊上,听县令喊话便脱下长袍。军士见是女子,不复射击,得免於难。因放暑假,这次查抄只逮到秋瑾和八名个学生。另在水澄桥河下溺死一人,校墻外跌死一人,并搜出枪数十支,子弹若干[1]。

秋瑾下午四时在大通学堂被捕,被关押在卧龙山(即府山)监狱(今卧龙山建有风雨亭)。贵福、李锺岳及会稽县令李瑞年,行三堂会审。次日贵福责令李锺岳派人到绍兴城外秋瑾母亲家查抄。李锺岳故意草草了事,装作一无所获。李锺岳命将秋瑾等九人,提到衙内花厅。秋瑾口供仅写「秋风秋雨愁煞人」一诗句。随後,李锺岳即到绍兴府向贵福报告审讯情形。贵福愀然不悦。贵福当晚赴杭,向张曾扬作假报告,说秋瑾对造反之罪,业已供认不讳。

15日凌晨三四时於绍兴古轩亭口被五花大绑,反绑著处以斩刑,得年三十一岁。

时论认为对妇孺之辈的秋瑾处以斩刑,太过严厉,即使是当时不同情革命的守旧派也无法认同官府的行为。秋瑾的屍体由大通学堂洗衣妇王安友等人裹殓,後由同善堂收殓草葬於卧龙山麓。之後其灵柩数迁。秋案之後,官方曾通缉数十人,後迫於舆论未再追究(只二人被勒捐钱)。秋案的被杀也导致官方开始打压抑制女校。

秋瑾遇害两星期後,张曾扬致电贵福:「报纸中载:该匪当堂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有无其事?有即送核。」当日,贵福复电「七字在山阴李令手,已晋省。」可见实有其事。贵福怀疑李锺岳偏袒,有意开脱。在得到浙江巡抚同意「将秋瑾先行正法」的复电後,立即召见李,令他执行。李说:「供、证两无,安能杀人?」[2]

1908年,被怀疑出卖秋瑾的胡道南被光复会暗杀,但蔡元培谓胡道南被暗杀属冤死。

1912年,秋瑾遗骨经湘、浙两省协商迁回浙江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原墓地。同年12月10日,孙中山亲至秋墓祭悼,并撰题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9年4月,在鲁迅著作《呐喊》的《药》一文中的夏瑜「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36年,李锺岳之子民国日报记者李江秋,专赴杭州,与秋瑾之弟秋宗章相见。秋宗章告诉李江秋:「先姊在家,独居一小楼,所有与先烈来往信件,均藏其中。六月初四(农历)大通被查抄时,全家均逃难,故一切未及掩藏。令父李锺岳先生在查抄前,已问明小楼为秋女士所居,故意不令检查,否则必连累多人」。此足证明李锺岳救人於难的苦心。

文革时秋瑾被视为牛鬼蛇神,1965年1月下旬,杭州市园林管理局西北管理处工人将钢筋混凝土砌成的秋瑾墓炸开破坏,然後凿开棺材,取出秋瑾遗骨以及陪葬遗物,随後遗骨被草草埋到龙井路吉庆山马坡岭脚的土穴中。1981年,秋瑾墓在西泠桥另一端重建,塑汉白玉全身像,并镌有孙中山的手迹「巾帼英雄」[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8
1893年,秋瑾全国因父亲升官而迁往湖南。三年后,秋瑾与当地人王廷钧结婚。王廷钧出身富豪,纨绔子弟一个,与秋瑾的志向大相径庭,他不但不理解和支持秋瑾,而且还斥责她。当时,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大举出兵占领了北京、天津,还迫使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秋瑾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痛恨自己不能果断地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两年后,王廷钧买了一个官衔,与秋瑾来到遭受浩劫的北京。望着国破山河碎的局面,秋瑾难平心中的忧伤和愤慨,她开始广泛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并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的朋友来往密切,一起探讨一条救国的道路。

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家人的百般阻挠,到达日本。在东京,秋瑾和进步人士接触,学习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思想更为成熟,性格更加刚毅。第二年夏天,秋瑾回国加入了革命组织光复会。1905年8月14日,秋瑾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此后秋瑾自命号为“鉴湖女侠”,四处奔走,发展同盟会,积极为斗争作准备。1907年秋瑾在家乡绍兴与徐锡麟成立了“光复军”,决定7月6日在安徽和浙江同时起义。但是计划被泄露了,清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志士,先是徐锡麟壮烈牺牲,之后秋瑾也被捕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秋瑾高昂着头,正气凛然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慷慨就义,她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28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1893年,秋瑾全国因父亲升官而迁往湖南。三年后,秋瑾与当地人王廷钧结婚。王廷钧出身富豪,纨绔子弟一个,与秋瑾的志向大相径庭,他不但不理解和支持秋瑾,而且还斥责她。当时,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大举出兵占领了北京、天津,还迫使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秋瑾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痛恨自己不能果断地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两年后,王廷钧买了一个官衔,与秋瑾来到遭受浩劫的北京。望着国破山河碎的局面,秋瑾难平心中的忧伤和愤慨,她开始广泛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并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的朋友来往密切,一起探讨一条救国的道路。
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家人的百般阻挠,到达日本。在东京,秋瑾和进步人士接触,学习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思想更为成熟,性格更加刚毅。第二年夏天,秋瑾回国加入了革命组织光复会。1905年8月14日,秋瑾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此后秋瑾自命号为“鉴湖女侠”,四处奔走,发展同盟会,积极为斗争作准备。1907年秋瑾在家乡绍兴与徐锡麟成立了“光复军”,决定7月6日在安徽和浙江同时起义。但是计划被泄露了,清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志士,先是徐锡麟壮烈牺牲,之后秋瑾也被捕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秋瑾高昂着头,正气凛然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慷慨就义,她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
第3个回答  2011-06-28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生于福建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祖父嘉禾,祖母余氏,父寿南,生母单氏。秋瑾行二,长兄誉章,妹(闺)珵,弟宗章(庶母孙氏所出)。

1896年5月13日依父母之命与湖南湘潭富家子弟王廷钧(字子芳,其父为义源当铺掌柜)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1897年生子元德(沅德,名元深,字仲瀛,号艾潭,亦号重民,1897年6月27日-1955年)。1901年生女桂芬(字灿芝,1901年10月7日-1967年),11月26日其父卒于湖南桂阳知州任上,之后秋家办和济钱庄。1902年钱庄倒闭,秋瑾携子随夫迁居北京(其夫捐官任户部主事)。1903年,秋瑾与吴芝瑛义结金兰,中秋,秋瑾身着男装到戏院看戏,轰动一时。1904年秋瑾变卖首饰筹集资金于5月东渡至日本,先后入日语讲习所、青山实践女校。参与发起“实行共爱会”和“十人会”,加入冯自由和梁慕光受孙中山委派在横滨成立的三合会,并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9月24日创办《白话报》12月结识陶成章。

1905年,秋瑾回国省亲,6月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7月15日再次东渡日本,8月经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了由孙中山等创立才半个月的中国同盟会。1906年2月,因抗议日本文部省于上年11月2日颁发的《清国留日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9月在上海组织锐进学社(其他组织者包括尹锐志、陈伯平、姚勇忱)。

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只出版两期,创刊号发刊于1906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于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间回绍兴,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学堂(1905年徐锡麟等创办,后作为绍兴光复会总机关)体育专修科,并任学堂督办。大约从是年春开始筹资准备于7月由金华起义,呼应徐锡麟在安庆起义。7月1日至4日,武义、金华、永康等地先后发生光复军起义,但均告失败。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后旋被杀,安庆起义遂告失败。徐锡麟弟徐伟供词牵连秋瑾,但秋瑾拒绝离开绍兴,认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7月14日下午四时在大通学堂被捕,被关押在卧龙山(即府山)监狱(今卧龙山建有风雨亭),15日凌晨三四时于绍兴古轩亭口被处以斩刑。时论认为,对一个并未取得口供(秋瑾在被逼问口供的时候只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且是妇孺之辈的秋瑾处以斩刑,太过严厉,即使是当时不同情革命的守旧派也无法认同官府的行为。秋瑾的尸体由大通学堂洗衣妇王安友等人裹殓,后由同善堂收殓草葬于卧龙山麓。之后其灵柩数迁。秋案之后,官方曾通缉数十人,后迫于舆论未再追究(只二人被勒捐钱)。秋案的被杀也导致了官方开始打压抑制女校。

秋瑾精于诗词,著有《感怀》、《感时》等,其著作辑录计有《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精卫石》(小说)、《秋瑾遗集》、《秋瑾女侠遗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数种。

1912年12月10日,孙中山亲至秋墓祭悼,并撰题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9年4月,在鲁迅著作《呐喊》的《药》一文中的夏瑜“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第4个回答  2011-06-28
女中豪杰: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竞雄,别暑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投身革命: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1904年夏,她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并在横滨加入了冯自由等组织的三合会。 在日本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秋瑾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1]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从容就义:1905年秋,陶成章和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借以召集江南各府会党成员到校,进行军事训练。后来,秋瑾在该校发展了600多名会员。[1]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