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写的是什么时候下雪?听到什么便知道雪很大。

如题所述

写的是晚上下雪,听到竹子被压断的声音知道雪很大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5
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
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以香港为例,现有的纪录只有1893年1月才下过。但非洲的高山有「赤道雪」的奇景。而某些主题公园会提供人工雪给人玩。
雪花是在云内由微小的冰晶互撞黏在一起后形成丰富多样的形状。没有两个雪花是完全相同的,但雪花仍然谨守著最初的冰晶基本的六角形对称标准结构。透过显微镜可以看见雪花错综复杂的构造大多都是六角形的! 而雪花的中心一定呈现出对称的六角形,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形状,是因为它要在平面上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布置,它是结晶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天气非常寒冷时,冰晶不易黏在一起,雪呈细粉状的小雪珠。雪珠是云中温度低於摄氏零度的许多小云滴在冰晶上互相碰撞凝结而成,仔细观察雪珠的形状,可以看出小雪珠是由许多细白的冰粒聚集而成的。当冷空气逐渐向前推移,上升气流减弱,云中水气直接在冰晶上凝结成较大的形态,此即我们所见到的雪花。如果温度接近冰点,则会落下湿雪,形成较大的雪花,特别是无风的时候。大型的星形雪花直径可达5到7公分。
但多数的雪花在落下地面的途中融化成雨,只有当地面附近的空气够冷,才能让雪花落到地面成雪。 但我们看见的雪花有更多种的样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在於雪花在大气中生成,而大气状况复杂多变。因应温度与湿度的改变而有相对的变化。 雪花可能是自己融化,或与另一片雪花相撞,或是相互挤在一起破坏,每片雪花结晶都是经历了独特的方式生成,但也有撞成一团的八角型雪花 像一个铜币那麼大的雪团可能由一百多片雪花聚成,因为互相碰撞的关系,雪花都已变了形。这样的雪,如果尚未开始融化,倒是捏雪球的
第2个回答  2020-11-25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