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嬴政取消谥号制度,但遗憾的是,秦帝国灭亡后,谥号制度又被恢复?

如题所述

谥号,是我国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极高的人死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给予的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这一制度始于西周,中间被秦始皇停过若干年,从汉朝开始又得以恢复。
秦王嬴政自称为始皇帝时,为什么要废除君王谥号制度呢?
《史记》中对此作了明确记载。他先是让大臣们讨论一下帝号的问题。秦王嬴政说:六国都已臣服罪,天下完全平定。现在不改换名号,就不能彰显颂扬我们的功业。你们讨论一下,用什么样的帝王称号比较好。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说: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高贵。我们认为应该称陛下您为“泰皇”。他们同时还建议,陛下的决断应该称为“制”,陛下的命令应该称为“诏”,陛下的自称可以叫“朕”。对大臣们关于“制”、“诏”、“朕”的意见,秦王嬴政予以采纳,同意照此办理。
对于“泰皇”一说,秦王嬴政表示要去掉“泰”字,留下“皇”字,再把上古表示地位的“帝”字加上,叫作“皇帝”。
他说:我是第一个皇帝,就叫始皇帝。将来的子孙后代用数计算,叫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袭无穷。秦代以后,人们为了清晰地标示出他的朝代,在前面加上了一个“秦”字,后面又去掉一个“帝”字,“秦始皇”便成了他的专属称谓。
同时,秦始皇对谥号制度提出异议,决定并予以废除。他说:听闻远古有称号,没有谥号;中古有称号,死后再根据生前品行事迹确定谥号。加封谥号的做法,实质上是子孙议论父亲,臣属评价君王,很不合适。我朝不要采取这种做法。因此,秦朝没有帝王死后加封谥号的制度。

西汉公谥是汉代公谥的主体,呈现出鲜明的特征性。经过儒家孔孟思想的包装,谥法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向制度化靠近。到西汉时期,经过高皇帝刘邦的大力倡导,谥法已经比较严格了,一切给谥行为均需按照给谥原则进行。在给谥资格上,主张有爵才有谥,否则,即使一个人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也难以获得谥号,在给谥程序上,不同级别和地位的人有着鲜明的区分。
汉朝时期恢复谥号
据《汉书·惠帝纪》引颜师古注,“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以下皆称孝。”汉代皇帝自惠帝起,谥号中皆带“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这说明刘姓皇族希望家族后人能够效法并继承父祖之志,世代沿袭慈惠孝亲的传统,以保刘姓皇统的永久延续。汉代崇尚“孝德”,倡导孝治,看重传统的因循和传扬,这是汉代将皇帝定位于人,而不是神的一个明证。即便是热衷于开疆拓土、征伐四方、功勋赫赫的汉武帝,也注重推奉儒学孝治。他不仅表彰六经,兴建太学,修郊祀,改正朔,而且重视利用“三老”“孝悌”“力田”等社会基层官吏宣扬儒家礼法,推行乡里教化。武帝即位之初,就曾下诏曰,“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汉书·武帝纪》)强调孝顺老者是自古以来的道德标准,而扶正社会风气,引导百姓行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注重孝德。武帝多次下令嘉奖赏赐“孝悌”“力田”,并给予年高者、鳏寡孤独以及缺衣少食者赐帛絮、米粮的抚恤。相对于秦的短命,有汉一代享国长久,由汉代皇帝自身“真命天子”之定位而形成的帝王观念和制度设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应是不言而喻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9
嬴政取消谥号制度,是认为其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并向通过自称始皇帝,以求自己的帝业流传万世。
但谥号是对帝王人臣一生的写照,亦便于青史留名。因此,刘邦建国后又将其恢复。
希望能够帮到您,望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6-09
嬴政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个非常之人,他少年自卑,中年自信,晚年自负,认为千秋功业,为他最高,所以称始皇帝,这样一个人,无论对错,都不容许他人评价,谥号制度是帝王死后,由大臣针对先皇在世表现综合评定出来的,始皇帝不让这些人评论自己,所以会取消谥号制度,但是谥号制度作为礼法制度,并对后世君王有警戒作用,于是汉朝自然又恢复了;
第3个回答  2021-06-14
史纪记载秦始皇不想让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取消谥号。到了汉朝惠帝(刘邦的儿子)又恢复了,汉初帝王都有个孝字在谥号里,比如汉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汉承秦制,秦的大多数制度汉都继承了,除了这个。
第4个回答  2021-06-14
这个应该要考虑当时的情况,当时秦始皇认为这个制度事实上应该也就是对他的一个约束,也就是说,臣子对于他的一个约束,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他肯定也是不希望存在这个制度的,取消这个制度的主要原因应该也就是这个。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