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学政治的达人,有没有什么介绍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条件的理论书籍,悬赏啊,在线等

或者以法国大革命为例具体分析革命成功的书或理论文章

  我说几句,但只是参考啊,我的并不怎摸样啊材料一:2006年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440周年;

  是美国《独立宣言》颁布230周年;

  是美国南北战争开始145周年;

  是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45周年;

  是德国统一进程中的普奥战争爆发140周年;

  是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第二帝国130周年。

  材料二: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发轫于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06年1月9日
  一、社会革命是变革先导

  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封建主阶级或殖民地宗主国手里转移到资产阶级手里,这是欧美国家社会巨变的先导。而资产阶级确立在全世界的统治是通过19世纪中期的一系列革命和改革完成的。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美、法(发生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1.内容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为民族解放战争,又为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颁布了《独立宣言》;建立了三权分立的美利坚合众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两种政权形式———君主立宪(英、日、俄、德等)、共和国(美、法)。

  2.特点

  (1)时间早。指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后期的尼德兰革命应视为其先声,而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则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2)范围小。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仅爆发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一方面该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革命的成功创造了物质前提,另一方面旧的社会体制又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造成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3)任务单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较为单一,即推翻本国、本地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旧有社会秩序(在英、法表现为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在北美表现为英国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此外并不肩负其它任务(如解放劳动人民)。

  (4)过程曲折。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不充分,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就并未强大到使革命一蹴而就的程度,加之国际环境的原因,这就决定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具有曲折多变的特点。

  (5)成果简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主要表现在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使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革命后建立的政权都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关于权利“制约与平衡”的观点。

  (6)联系密切。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虽从时空观念上讲相去甚远,但相互间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为美、法两国的革命树立了榜样,而美、法两国革命的联系则更为紧密。

  (二)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发生于工业革命时代)

  1.内容

  美国内战、德国统一战争、意大利的统一战争都以战争的形成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垄断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俄国、日本以改革的形式完成了封建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型,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相比之下,日本比俄国的改革要广泛、深入。

  2.特点

  (1)以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地区(如英、法)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革命或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又有统一战争,还有革命战争基础上的改革。

  (3)领导人阶层复杂,有资产阶级,有沙皇、天皇或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4)新兴的产业无产阶级参加到斗争中来。

  (5)斗争的结果都建立(或扩大)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旧的政权形式没有全部推翻。日本、俄国保留了天皇、沙皇,俄国的贵族阶层基本没有变动,日本的武士阶层掌握了国家政权。

  (6)俄、德、日、意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三)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

  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指发生在蒸汽机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包括19世纪20、30年代的欧洲主要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以及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同样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资产阶级革命,两者却表现出了相当大的不同。

  1.经济基础不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正处于童年阶段,资本主义必要的特点还远未具备。工场手工业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是商业资本控制工业资本。

  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已扩展到法国、美国、德意志、俄国、日本等更多国家或地区,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兴盛起来。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技术革命,还是社会革命,它对社会的改造作用远远超过工场手工业。

  2.领导阶级不同。大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中最具实力,政治、思想上最为成熟的阶层,而且当时他们提出的反对封建专制、力主政治自由与法制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群众的愿望,使他们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

  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要求进一步取消不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种种限制,不仅反对维也纳体系下的封建专制统治,也对大资产阶级政府保守势力和决策不满。他们领导了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通过革命或改革,掌握了国家政权。

  3.革命任务不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也就是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资产阶级夺取掌握政权,改造封建制度,树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不存在解放劳苦大众的客观使命。

  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负有以下几方面的历史任务:其一,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英、法、美等国)要改变工场手工业时期以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为统治的过时的上层建筑,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二,未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德、意、俄、日等国)要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其三,争取民族独立,完成国家统一,实现民族自强与振兴,加强民族凝聚力,如德意志与意大利;其四,从国际范围来看,则是要摧毁1815年维也纳体系确立的反动的封建体系。

  4.对待旧势力的态度不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由于封建旧势力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推翻封建旧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因此,资产阶级在进行革命过程中,对封建旧势力消灭得越彻底,就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革命的对象并不都是封建势力,还包括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等。后面这部分势力阻碍工业革命,不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他们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还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对待这部分人只能改造而不能像反封建势力那样打倒,工业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只能使自己参加到政权中来,与大资产阶级共同掌权。

  5.主力军不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广大城乡劳动群众起了主力军的作用。广大人民群众主要是指农民、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城市贫民等。

  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产业无产阶级起了主力军的作用。由于使用机器劳动,使他们具有集中、团结、纪律性强的特点。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自我调节,起到了自由主义主力军的作用,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了政权,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6.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不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只能使少数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且资本主义制度远未健全,仅奠定资本主义的基本治国原则,资本主义制度所确立的上层建筑只是维护少数金融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利益。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程度,资本主义还无力改造整个社会或者整个世界,就整体来看,封建主义势力还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发生的,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的兴起,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迅速确立,并且彻底实现了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建立起全面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时,资本主义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变成了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四)关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多样性问题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所爆发的社会历史背景,各国既存在着共性,又有差异。其共性是:

  1.各国革命或改革前,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随着自身经济力量不断增强而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正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得以爆发的必要社会历史条件。

  2.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阻碍和束缚,这正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深刻动因。但各国所受阻碍和束缚又表现出其特定历史阶段的强烈个性色彩。

  其表现主要来自以下方面:①封建专制或封建残余势力的阻碍。如英、法、俄等国。②殖民主义的阻碍。如北美、印度。③分裂割据势力的阻碍,如德、意。④黑人奴隶制度的阻碍,如美国内战前的矛盾。⑤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阻碍,如日本、中国。

  3.由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所受到的阻碍和压迫来自不同的方面,这就决定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必定具有不同的对象,领导阶级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在承认资产阶级领导作用的主流同时又应看到其存在着特殊。如北美独立战争是由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联合领导发动的;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百日维新又都是由当时三国的封建势力的最高代表皇帝来领导推行的。而俄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又是由布尔什么维克党领导发动的。

  (五)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形式

  1688年英国经过“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议会是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而且必须对议会负责。“内阁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议会君主制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

  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行政大权。国会行使立法权。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权。

  法国经过反复斗争,到19世纪80年代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1861年意大利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体制。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861年,俄国废奴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仍然是沙皇专制的君主体制。

  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仍然是封建君主制。1889年日本宪法颁布后,政体演变为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德国、意大利一度建立强权政治的法西斯统治体制。

  (六)关于英、法、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发展

  1.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末,英、法、美三国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英国和法国是同一类型,是通过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在这场革命中,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历经君主制、共和制、“护国主”独裁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五种政权,最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法国是资产阶级和人民结成联盟,经历了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三个掌权时期,后来虽经国体、政体变更,但资本主义制度却在法国牢固确立。美国是通过独立战争的形式摆脱殖民压迫,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不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国会制度、政党政治逐步完善。美国出现典型的两党政治。英国的两党交替执政。法国虽历经一段复辟危险,但第三共和国稳住了局面。

  3.一战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英国政党政治发生变化,工党上台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4.二战后,美国稳定的政治制度推动美国建立世界性政治、经济和军事霸权。英、法进一步完善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制和多党竞争制。在美国的援助下,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次科技革命贯穿于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每次科技革命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变革起了推动作用。反过来讲,政治革命又为科技革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见,资产阶级科技革命与政治革命在互动中前进。

  (一)三次科技革命知识归纳

  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兴起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前后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背景
  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前提。②英国的海上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生产技术知识的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可能。③而英国海内外市场的扩大,又成为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
  ①资产阶级确立了在全世界的统治。②世界上基本没有大的革命发生,资本主义“和平”发展。③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大发展,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④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
  ①现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为当代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②20世纪2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刺激与加速了高新技术的产生。④战后,军事科技成果转入民用和经济发展、军备竞赛对科技的需求,促使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

  特征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并率先完成。②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③使人类从工艺时代跃进到机器时代。
  ①在几个国家几乎同时进行。个别国家两次革命交叉进行。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③将人类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①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更大,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更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配合,相互促进③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

  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②引起社会结构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③城市化进程开始。④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⑤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①产生了垄断。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并掀起了瓜分殖民地的狂潮。③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世界斗争日趋激烈。④资本主义各国政党政治日趋完善。⑤资本输出。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完成。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④知识经济出现。

  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所处时期及没有得到发展的原因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然是清朝统治末期,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且很快失败。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

  (3)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我国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建国后帝国主义国家的长期敌视、封锁、包围,中国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也缺乏正常交流。另一方面,建国后,受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影响,“左”倾思潮泛滥,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育发展受到冲击,科学技术失去了发展的好机会。

  (二)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

  1.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机器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军事战争中,日益被国家、集团和个人所依重。

  2.经济布局的变动。第一次科技革命时,由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厂能远离河流峡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煤铁复合体型”的工业布局方式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都分布在英国,主要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

  3.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在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第三产业已成为英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繁荣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现在基本上靠工业和服务行业来支撑。

  4.城市化和工业制度。没有任何一个产业能够像近代大工业那样,将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大部分原先处于分散、彼此隔绝或联系不大的人口,动员、组织集中在一些城市、城镇当中,使他们之间相互配合地进行“社会化大生产”,使他们拥有共同的经济生活,使他们的社会交往、政治文化联系,变得极其密切相关,这就是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城市化不过,由于城市化速度过快,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重要。

  5.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其他各社会阶级都在发生分化而向这两极靠拢。到工业革命完成时,英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已基本简化成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基本阶级。

  6.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工业革命极大地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确立,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开拓殖民地,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另一方面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这些地方旧的思想和旧制度。从19世纪中期起,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和以亚非拉广大地区为边缘地带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

  7.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三)科技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1.如何认识科技革命

  每一次科技的出现都是实践的需要;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科技革命不仅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社会政治、社会思想、社会生活也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也说明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技革命,不仅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次科技革命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特点,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三次科技革命一次比一次在层次上更深刻,在范围上更广泛,说明了认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影响各不相同,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2.我们应如何对待新的科技革命

  (1)从国家来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技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

  (2)从学生个人来讲,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高科技知识,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经济学上讲,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的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充分认识到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充分认识到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从哲学上讲,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技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极为重要的。

  (5)从政治学上讲,要充分认识到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认识到决定一个国家地位高低的关键因素。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必会技能

  材料解析题解答“三字诀”(二)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必通联系

  【政治】

  1.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从政治和生产力方面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因而正确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和评价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作用时要与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相联系。

  2.从“现代化”角度全面分析近代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国际关系方面的变化,既要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体性,又要看到各国在“现代化”发展趋势上的多样性、特殊性。

  3.科技革命属于生产力范畴的革命,它的发展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国际国内环境、国家政策和教育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

  4.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深刻的影响。

  5.全面理解和掌握世界近现代史上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正确认识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分析我国确立和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1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纲领。
第2个回答  2011-03-20
你可以看一下《香水》不过是小说 但可以有点反映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