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义释严颜的读后感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素来以“莽”著称。作者在突出张飞这一性格基调的同时,也注意表现其性格的其他侧面,如粗中有细、闻过知改、敬贤爱才等。“义释严颜”(第63回)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历史上确有张飞义释严颜之事】【《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曾有记载:
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这段记载,表现了严颜的刚强耿直和张飞的顾惜英雄,但对张飞是怎样捉住严颜的却没有交代,对张飞义释严颜的心理变化也写得十分简略。罗贯中在这一史实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想象和虚构,创造出一个生动感人的情节。
小说第63回,写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身亡,诸葛亮在荆州接到刘备的告急文书后,立即命关羽留镇荆州,亲自统兵入蜀增援,并命张飞分兵从旱路杀往雒城。临行前,诸葛亮谆谆叮嘱张飞:“益州豪杰甚多,不可轻敌。于路戒约三军,勿得掳掠百姓,以失民心。所到之处,并宜存恤,勿得恣逞鞭挞士卒。”这三点——尊重益州豪杰,爱护百姓,存恤士卒——是张飞此行的行动纲领,为他义释严颜奠定了思想基础。
张飞出兵后,“所到之处,但降者秋毫无犯”,因而进展顺利,不久就来到巴郡。巴郡太守严颜,“乃蜀中名将,年纪虽高,精力未衰,善开硬弓,使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据住城郭,不竖降旗。”于是,张飞和严颜的矛盾斗争开始了。
在这里,作者描写了严颜连续三次激怒张飞的行动。第一次,张飞命人前去招降,严颜断然拒绝投降,并把张飞派去的军士割下耳鼻放回,气得“张飞大怒,咬牙睁目”。第二次,张飞亲自领兵到城下搦战,“城上众军百般痛骂 ”,却并不出战;张飞要想冲过护城河,“又被乱箭射回”,相持到晚,全无结果,张飞只好“忍一肚气还寨”。第三次,张飞又到城下搦战,竟被严颜一箭射中头盔,气得张飞暴跳如雷,指着严颜大叫:“若拿住你这老匹夫,我亲自食你肉!”这几番激怒张飞的行动,虽皆寥寥数语,却表现了严颜刚强的性格、老辣的部署和高强的武艺。这样的忠直勇猛之士,正是图谋建立王霸之业的人所渴求的。尽管每被严颜气一次,张飞的愤怒都要增加一分,但严颜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也同时增加了一分,这就为张飞义释严颜暗暗埋下了伏笔。
面对严颜这个强劲的对手,莽张飞不得不动动脑子了。作品紧接着写了张飞的三次用计。首先,他“教马军下马,步军皆坐”,企图造成松懈无备的假象,引诱严颜出战;严颜抱定深沟高垒,以逸待劳的主意,就是不肯应战。接着,张飞又改变办法,“只教三、五十个军士,直去城下叫骂”,想把严颜激出来;严颜胸有成竹,还是不加理睬。这两次用的计策实在太简单,岂能瞒过老有经验的严颜?
要在以往,经过三次被激怒,两次用计不成,性如烈火的张飞早就会不耐烦了,他或者会终日纵酒以浇愁,或者会鞭挞士卒以泄愤。严颜就是想等他这样,以便乘虚攻之。然而,这一回张飞记住了诸葛亮“存恤士卒”的叮嘱,不是拿部下出气,而是沉住气,进一步思谋用计。经过一番考虑,他“传令教军士四散砍打柴草,寻觅路径,不来搦战”。严颜接连几天不见张飞动静,反而感到心中疑惑,便派出十几个军士,扮作张飞砍柴的兵卒,出城进行反侦察。他们打听到张飞的部下已经找到一条小路,可以偷过巴郡,张飞决定连夜行动,并且亲自在前面开路,便连忙禀报严颜。严颜大喜,嘲笑张飞是“无谋匹夫”,决定当晚亲自出城劫夺张飞的粮草辎重。
这天夜里,严颜率领全军出城,埋伏在树林之中。“约三更后,遥望见张飞亲自在前,横矛纵马,悄悄引军前进”。前军过了三四里,便是粮草辎重迤逦而来。这一切,似乎都在严颜预料之中,他立即下令出击。万万没想到,正当严颜军在抢夺车仗之时,“背后一声锣响,一彪军掩到”,“为首一员大将,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使丈八矛,骑深乌马,乃是张飞。”这一意外的变化来得是那么突然,犹如雷霆轰击,久经战阵的严颜也不觉手足无措,只好勉强迎战,斗不到十合便被张飞生擒,其部下也“大半弃甲倒戈而降”。张飞乘机挥兵夺取了巴郡城。这一情节,写得扑朔迷离,腾挪跌宕。张飞探路偷越,以假乱真,可谓计中有计,“无谋匹夫”偏偏想出了令人叫绝的妙策;严颜老谋深算,稳扎稳打,自以为万无一失,却偏偏上了大当,兵败被擒。一个本来不算复杂的事件,被作者写得如此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实在令人赞叹。
在急骤的情节变化中,作者忙而不乱,又特意补上一句:“张飞叫休杀百姓,出榜安民。”用计成功,并不忘乎所以,而是依然记住诸葛亮的叮嘱,莽张飞真是今非昔比,令人不能不刮目相看了。
严颜被擒,张飞将如何处置?这是读者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篇的中心环节。当严颜被刀斧手押到张飞面前的时候,昂首而立,不肯下跪。见此情形,张飞不禁怒目咬牙,大声呵斥:“大将到此,何为不降,而敢拒敌?”面对有猛虎之威的张飞,严颜毫不畏惧,也厉声叫道:
“汝等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如此强硬的态度,使张飞更加怒发冲冠,喝令将严颜推出斩首。在死神降临之际,严颜仍然面不改色,高声叫道:“贼匹夫!砍头便砍,何怒也?”这叫声,充满了对死亡的蔑视,对战胜者的不服。严颜的铮铮铁骨、凛凛正气大大地震动了张飞,唤起了他对严颜的敬意——这是“好汉识好汉,英雄惜英雄”的感情。顿时,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只见张飞“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威震天下的张飞如此折节下士,敬重英雄,这使严颜深受感动。“士为知己者死”,对方以义相释,自己岂能不以义相报?于是,他胸中的敌意顷刻全消,心甘情愿地表示愿降。写到这里,全篇的情节达到了高潮,作者也情不自禁地赋诗赞美这两位三国时代的“忠义”英雄。
张飞义释严颜,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它使蜀中军民看到了刘备集团的胸襟气度,极大地争取了人心。当张飞虚心请教入蜀之计时,严颜慨然表示:“从此取雒城,凡守御关隘,都是老夫所管,官军皆出于掌握之中。今感将军之恩,无可以报,老夫当为前部,所到之处,尽皆唤出拜降。”由于严颜的尽心帮助,张飞军进展极为顺利,沿途“望风归顺,并不曾厮杀一场”,比诸葛亮亲率的大军更快地赶到了雒城。
在“【义释严颜】”这一篇章里,严颜那刚毅倔强、老当益壮的形象表现得相当鲜明。不过,作者着重刻画的还是张飞的形象。在这里,不仅张飞勇猛善战的雄风丝毫未减,更重要的是,他的智谋和胸襟也焕发出光彩。毛宗岗在第63回回评中说:“ 益德生平有快事数端:前乎此者,鞭督邮矣,骂吕布矣,喝长坂矣,夺阿斗矣。然前数事之勇,不若擒严颜之智也;擒严颜之智,又不若释严颜之尤智也。”可以说,这一篇章为塑造一个性格丰满的张飞形象,添上了十分重要的一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29
日头从西边出来了,张飞脑袋搭错弦了,突然用智了,他动脑子的时候不多

三国演义张翼德义释严颜的读后感怎么写五十字的?
通过张飞义释严颜,让人们感觉到猛将张飞粗中有细,绵里藏针,为人豪迈,敬重英雄。而不是一味地猛打猛冲,义释严颜后,在其帮助下,兵不血刃,连下城池五十余座,赶在诸葛亮前到达会合地点,得到大哥刘备,诸葛亮等人的赞许。

三国演义义释严颜的读后感
尽管每被严颜气一次,张飞的愤怒都要增加一分,但严颜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也同时增加了一分,这就为张飞义释严颜暗暗埋下了伏笔。面对严颜这个强劲的对手,莽张飞不得不动动脑子了。作品紧接着写了张飞的三次用计。首先,他“教马军下马,步军皆坐”,企图造成松懈无备的假象,引诱严颜出战;严颜抱定深沟高垒,以逸待劳的主...

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读后感。。50字。。评语或感想!!(诸葛亮痛哭庞统,张...
诸葛亮痛哭庞统和张翼德义释严颜的故事,都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诸葛亮对庞统的怀念和痛哭,体现了友情的力量;而张翼德对严颜的尊重和释放,则展示了仁义的重要性。这些情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得《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探讨人性和道德的小说。

三国演义第一回读后感
随着我们日渐长大,有时也总会答应朋友的事,但我们总会不放在心上,只觉得这是朋友的事,耽误一下没关系。其实当你对朋友说:“对不起,我忘了。”的时候,朋友心中不仅仅着急,更有气愤,很有可能不再是朋友了。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的确没有同年同月同日死,或许你会认为他们不遵守...

三国演义第6回读书心得大全
现在更有易中天品三国,带我们区别小说与现实的差距,无论怎样,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将会永留历史。 三国演义第6回读书心得大全相关 文章 : ★ 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心得体会 ★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篇 ★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精选3篇 ★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范文5篇 ★ 《三国...

三国演义第59至64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59至64分别为:第59回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61回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62回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63回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64回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读后感:曹操因为怠慢张松而失去...

三国演义诸葛亮同和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庞统和张翼德共同相关的“义释严颜”的主要内容如下:背景介绍:张飞率军攻打巴郡时,遇到了严颜的坚守。严颜是巴郡太守,为人忠勇,拒不投降。张飞诱敌:张飞利用计策诱使严颜出城迎战,通过巧妙的战术布局,最终成功生擒了严颜。严颜的气节:被俘后的严颜,虽然身处绝境,但拒绝向张飞...

三国演义第29读后感600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 放下沉甸甸的《三国演义》,那淋漓尽致的情节、拍案叫绝地计谋,还是余音绕梁,丰富的句子、富有表达性的好词佳句,都深深在我脑子里扎了根。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

观看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五篇
观看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一样的时期读它,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 故事 ,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