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一词的来源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如果只是说中文物理单词,则战国时期就有了;如果是说和PHYSICA对译则17世纪就有了。还有西方古代的物理和我国古代的物理都是指大物理;即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分类,包括天文、气象、生物、生理、心理等;直到1666年巴黎科学院成立时科学仍分成数学和物理两大类,只不过数学包括力学和天文学;而物理学还包括化学、植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等。可见法国直到l7世纪,物理学也是大物理或广义物理学。



中文“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秋水》也有:“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之说。“万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词的基本含义。天地之运行.四时之交替.万物之生衰,古人都将其看作“物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荀子·解蔽》作了进一步总结:“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这里“物理”一词虽未连用,但上下文看是专讲观物知理的。所以唐扬惊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则可知物理也。”

      1607年徐光启和利马窦翻(意大利人,Mateo Ricci,1552—1633)译的欧几里德(Euclid,330BC—275BC)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时,徐光启作的该书序言中也谈到了“物理” 一词.


据查李之藻(1569-1630年)和傅泛际(1587—1653年)于1628年译毕、1631年陆续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译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后。宗也、殊也、类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独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后。”此文原意是阐述宗、殊、类三公为本然之属,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在先;而独,依二公为依然之称,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因在后。



《名理探》是17世纪初葡萄牙的高因盘利大学耶稣会会士的逻辑讲义.用拉丁文写成。原名《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原书刊于1611年。我们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书.因此还不敢说“物理”一词肯定对译于拉丁文“PHYSICA,但从《名理探》中有关“物理”的引文来看实际上是讲形性学的,仍属中国古代“大物理的范畴!因而这种翻译是准确的。如果说这仅是孤证,我们不防再举王夫之(1619-1692年)的例子。



王夫之对方以智质测之学独有所钟.他在《搔首问》中曾说:“密翁(即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之穷理,唯质测为得之。若邵康节、蔡西山则立一理以穷物,非格物也。按:近传泰西物理、化学,正是此理”。



我们姑且不论王夫之关于格物与非格物的区别及其与西方物理、化学相比是否贴切.仅就原按“近传泰西物理、化学正是此理”而论,王夫之对当时西方“物理”、“化学”这两个科学名词已经运用得相当准确了。这再次证明我国至迟在l7世纪下半叶对西方“物理”、“化学”两个科学名词,已有了准确的译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2

中文“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有一楚人隐居深山以鶡羽为冠,自号鶡冠子,著有《鶡冠子》,《汉书•艺文志》录有其文。内云:“庞子云:‘愿闻其人情物理’。”西汉等著亦见“物理”一词:“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这里出现的“物理”一词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常理,而非近代意义的物理学。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1611—1671年)曾著《物理小识》一书,这时的“物理”一词,实际上包括了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甚至还包括人文科学的某些分支。

晚清,物理学包括在所谓“学”之中。“格物”二字是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格物致知”的简称。当时的格物学是指除了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农学以外的所有自然科学。

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学知识开始传到中国。最初曾按西文Physics把物理学音译为“费西伽”。1900年,日本人藤田平八把饭盛挺造编著的译成中文,我国学者王季烈对该书进行了文字润色和重编,并由刊行。这是我国第一本具有现代物理学内容和系统被称为物理学的书。

现在“物理”一词含义有二,一是泛指事物的道理,二是“物理学”的简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07

如果只是说中文物理单词,则战国时期就有了;如果是说和PHYSICA对译则17世纪就有了。还有西方古代的物理和我国古代的物理都是指大物理;即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分类,包括天文、气象、生物、生理、心理等;直到1666年巴黎科学院成立时科学仍分成数学和物理两大类,只不过数学包括力学和天文学;而物理学还包括化学、植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等。可见法国直到l7世纪,物理学也是大物理或广义物理学。


中文“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秋水》也有:“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之说。“万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词的基本含义。天地之运行.四时之交替.万物之生衰,古人都将其看作“物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荀子·解蔽》作了进一步总结:“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这里“物理”一词虽未连用,但上下文看是专讲观物知理的。所以唐扬惊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则可知物理也。”

据查李之藻(1569-1630年)和傅泛际(1587—1653年)于1628年译毕、1631年陆续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译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后。宗也、殊也、类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独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后。”此文原意是阐述宗、殊、类三公为本然之属,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在先;而独,依二公为依然之称,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因在后。


      1607年徐光启和利马窦翻(意大利人,Mateo Ricci,1552—1633)译的欧几里德(Euclid,330BC—275BC)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时,徐光启作的该书序言中也谈到了“物理” 一词.


《名理探》是17世纪初葡萄牙的高因盘利大学耶稣会会士的逻辑讲义.用拉丁文写成。原名《亚里士多穗辩证法概论》,原书刊于1611年。我们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书.因此还不敢说“物理”一词肯定对译于拉丁文“PHYSICA,但从《名理探》中有关“物理”的引文来看实际上是讲形性学的,仍属中国古代“大物理的范畴!因而这种翻译是准确的。如果说这仅是孤证,我们不防再举王夫之(1619-1692年)的例子。


王夫之对方以智质测之学独有所钟.他在《搔首问》中曾说:“密翁(即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之穷理,唯质测为得之。若邵康节、蔡西山则立一理以穷物,非格物也。按:近传泰西物理、化学,正是此理”。


我们姑且不论王夫之关于格物与非格物的区别及其与西方物理、化学相比是否贴切.仅就原按“近传泰西物理、化学正是此理”而论,王夫之对当时西方“物理”、“化学”这两个科学名词已经运用得相当准确了。这再次证明我国至迟在l7世纪下半叶对西方“物理”、“化学”两个科学名词,已有了准确的译法.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