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什么弊端呢?

如题所述

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实行,也有学者说是唐朝,直至清朝为止,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是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是中国考试制度的一个里程碑。

不可否认,作为封建时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为历朝历代挑选了大量精英人才,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我们极富盛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颜柳”之一的书法家柳公权,它是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它是在书法上有很大造诣的一位能人异士,对后世影响很大;

我们的名族英雄文天祥21岁考中状元,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名族气节为后人敬仰与学习,他留下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但是,到了嘉道时期,社会步入转型阶段,科举制度日益严苛僵化教条,它成为了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并且导致官场腐败,让侥幸金榜题名的应试士子举步维艰,没有舞台来施展一身才华与施展胸襟抱负。

安徽状元李振钧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下面是笔者认为清代科举制度的弊端和李振钧无名一生的原因。

一、 八股取士的局限性

相对之前的选官制,科举制为寒门人士走上仕途提供了一个可行平台,客观而言,当然是我国思想的一大进步。但是,自从明清实行了八股取士,从形式和思想上禁锢了考生,八股文主要测试的是经义,《诗》、《书》、《礼》、《义》、《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创作,这使得他们的思想渐渐被狭隘在四书五经里,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胸怀都被大大限制。

甚至大部分人是把科举看成是能够一跃龙门的跳板,士人们只专心致志的准备科举考试,沉湎于八股文里去,而八股文本身刻板教条,可谓是牢笼思想,耽误了人才,更可笑的是,有的人耗尽一生心力于科举考试,有的人到死也未能达到心愿,《儒林外史》是一本给我们展示了一条充满讽刺意味的人物画廊的著作;

其中,范进中举就是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严重扭曲人性,束缚人们的思想,带起一阵不健康的社会风气,足见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摧残。李振钧生活的时代,国家陷入挨打和名族危机的灾难之中,国家的落后,人才欠缺,正需要科举选拔的人才为富国,强国而奋斗,可是科举制选出来的人才根本没有相应的本事肩负这一使命,绝大多数状元没有做非常之事的胆魄与谋略,暴露出科举制的局限性

二、 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功能

鸦片战争带来的创伤,列强的侵略破坏,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时候的中国陷入泥潭,我们的闭关锁国的局面被迫打破。

在探索中,清政府和一些爱国人士深刻认识到“师以长技以制夷”的必要,我们知道,在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为首的有志人士兴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洋务派采用西方技术,一大批大型的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著名的有江南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

在洋务运动时代,我国明主资本主义开始诞生,可是,我们知道这些技术都是需要有专业人才做支撑的,可是,纵观以李振钧为代表的科举制下的学士与状元们,他们的人生因科举而显荣,可是也因科举而衰颓,八股文太过于拘于泥板,应试者们只会依葫芦画瓢,不知变通,更是与洋务时代所需的高科技人才毫无关联,怪不得张之洞先生曾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答案呼之欲出。

三、 李振钧其人与其人性格特点

李振钧,安徽省太湖县人,是清代无名状元最为突出的人物,他是道光九年的进士,也是同年殿试第一甲的第一名,这确实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喜事,李振钧也因此闻名乡里,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出身宦官世家、一位获得当时读书人视为顶点的身份的人,竟然一身默默无闻,这折射了当时政治、制度、体制多方面的问题,但也有他本身的性格因素

李振钧从小聪敏好学善诗文,并且为人耿直,不苟于俗。当时的清朝,闭关锁国,内忧外患,千疮百孔,一些爱国人士积极探寻救亡图存的方法,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林则徐、陶源等,他们心济天下,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学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而李振钧却置身事外,他很鄙夷宣南文人群体,羞与为伍;

可见他的性格孤僻,再者因为他即不与宣南文士为伍,也不肯趋附朝中群贵,自然以一人之力是站不住脚跟的,他遭受他人的排挤与嫉恨。究其原因,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逐渐封闭化,不能够与时俱进,造成人才的埋没于浪费。正是因为李振钧固执己见而故步自封,也无暇关注时务,醉心于吟诗作对,最终成为科举制于现实割裂的牺牲品,抱负难展,一生无大作为。

综上所述,清代科举制改革,八股文取士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挖掘培养创新人才,更是带来了脱离实际的学风,读书人一门心思扑在了八股文上,认为只要八股文才能打开科举考试的大门,这导致李振钧等科举人士只读圣贤书,而不知时局的凶狠莫测,略无忧国忧民的胸襟气度,并且他本人性格孤傲,他的诗也只是一些寄情山水的诗歌,而没有关乎国计民生的诗歌。

当时的科举选拔的也是一些务虚之人格局小,不知洋务、海防、制造为何物,更有一些人只是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而已。这彻底反映了清代科举的局限性与废除科举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8
科举制度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是在考核的内容和考试形式两方面。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注重考生的实际知识。到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的弊端科举制终消亡。
第2个回答  2020-12-26
我认为科举的方式非常的单一,还有就是所学的知识非常的古板,没有任何的新意和创新,最主要的是这些知识没有任何的实用性等等。
第3个回答  2020-12-29
1、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2、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3、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4、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