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19-1949年革命到底属于什么性质

如题所述

中国1919-1949年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


扩展资料:

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之时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此时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而1949年建国初期,当时只是完成了反帝和一部分反封的任务,因为当时中国尚有未解放地区,并且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并没有完全废除。

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时间应该是1956年底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当时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完成,开始迈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民主主义革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04
词典云:“我国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的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当代史学界普遍把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认同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观点,笔者甚疑之。现不揣浅薄,就此作出一点分析,与通家商榷。
一、 关于社会革命性质标志的辨析
近现代世界历史上足以影响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社会革命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资产阶级革命,一类是社会主义革命。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结果是国家政权由封建地主阶级手中转到资产阶级手中,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所谓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革命。”试比较资产阶级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在概念内涵上质的区别,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领导阶级不同,前为资产阶级,后为无产阶级;二是革命对象或革命任务不同,前者革命对象为地主阶级,革命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后者革命对象为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是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三是革命的结果和终极目标不同,前为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后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当然,这三个方面之间质的差别是就一般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对世界历史上许多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资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因其各自的特殊性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态,其内涵也常常不尽相同。这些社会革命内涵的差异性给分辨社会革命的性质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以致有时会造成人们判断上的失误。因此,要想准确地识别社会革命的性质,避免或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有必要对构成社会革命性质三个方面的因素作出客观的分析,即哪些因素对社会革命性质有本质上的影响,哪些因素对革命性质并无多大影响。明确了影响革命性质的主要因素,就不难辨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了。
(一)革命对象和革命任务不能作为区分革命性质的标志
首先,革命对象、革命任务相同的革命,有时会出现革命性质不同的情况。第一、同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民族革命,既可能是资产阶级革命,也可能是农民革命,还可能是社会主义革命。如果说1775年爆发的反对英国资本主义殖民者的美国独立战争是资产阶级革命,则1899-1900年反对八国联军侵华的中国义和团运动却是典型的农民革命,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和殖民统治,恢复、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与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的卫国战争,就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第二、同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既可能是资产阶级革命,也可能是社会主义革命。如1640年的英国革命即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颁布“《土地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世近现代史16-17],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革命。第三、同为反对或推翻本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也不能一概视之为社会主义革命。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掘地派运动,就是农民革命性质的运动;法国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推翻大资产阶级统治、雅各宾派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内部各派系之间的斗争及资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的表现,而绝对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如将革命对象与革命任务作为认定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标志,则同样反帝反封建的义和团运动就不应看成农民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农村推行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国有化改革,也不能看成社会主义性质的,都应看成资产阶级性质的。这么一来,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还有什么区别可言?
其次,具有相同性质的革命,有时会出现革命对象、革命任务不同的情况。如同为资产阶级革命,在英、法等国,革命对象是本国的地主阶级,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革命对象就是英国资本主义殖民者,任务是推翻英国殖民制度;南北战争时期革命对象是南方的奴隶主,任务是消灭南方黑人奴隶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同为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在二次大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等国卫国战争的革命对象是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任务是推翻德国法西斯殖民统治,收复被侵占领土,在苏联是恢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各国是抛弃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上述史实确凿表明,在以往发生的社会革命中,革命对象、革命任务相同时,革命的性质不尽一样;在革命性质相同时,革命的对象、任务有时也会不一样。革命对象、革命任务不是影响革命性质的决定性要素,不能作为区分、鉴别革命性质的标志。由此,我们决不能因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就武断地将我国1919-1949年的革命认格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社会革命的结果和终极目标,是区分革命性质的最基本的标志
不同性质的革命体现不同的阶级利益,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社会主义革命主要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资产阶级革命的一定历史阶段,其革命要求可能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同时反映其他剥削阶级甚至劳动阶级的利益(如美国废除奴隶制度的南北战争),但因其主要只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我们只能将这一革命,认定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同样,在社会主义革命的某些阶段,其革命要求(如反帝反封建)也可能同时反映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某些方面的利益和要求,但因其主要只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我们仍将这一革命,看成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主要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可能主要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否则就犯了概念界定或理论逻辑上的混乱和错误。
社会革命主要反映哪个阶级的利益,集中体现在革命的终极目标及社会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何种性质的政权、进入何种性质的新社会中去。俗话说得好,什么花开结什么果。集中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只会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不会建立其他性质的政权;社会只会转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不会转入其他剥削社会或消灭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集中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只会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同样绝对不会建立剥削阶级性质的政权,进入资本主义等剥削社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结果的,就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结果的,就只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社会革命的结果即诞生的新国家机器及新社会的性质是判别社会革命性质最显著的标志。
有时,革命在一定时期内未必会达到起初所预计的结果,甚而会遭受夭折。这时,革命的终极目标即革命所预期建立的社会性质同样可以证明社会革命的性质。因为社会革命的目标与社会革命的结果互为因果关系。革命的目标是预期的革命结果,革命的结果是实现了的革命目标。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就是资产阶级性质;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就是社会主义性质。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从它革命的终极目标是消灭剥削与压迫,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仍然可以确定它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社会革命的终极目标也是判别革命性质的基本标志之一。
(三)社会革命的领导阶级不一定是区分革命性质的标志
1.新兴阶级领导革命,其阶级属性决定性地影响着革命的性质。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递次出现、发展、衰亡。受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新、旧生产关系发生剧烈对抗时,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先进阶级就会产生。新兴阶级一旦出现,就要以不可遏止的强大生命力发展、壮大,并根据本阶级的利益,代表时代的要求,发动阶级革命(或改革,在改变社会性质的意义上,改革也是革命),变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应本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性质全新的社会。因此,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产生,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是新兴阶级发动阶级革命的结果。每当一个新兴阶级出现并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时,其阶级属性必然毫无例外地决定性地影响着革命的性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递次更替,都是由于顺应时代要求而出现的新兴阶级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社会革命的结果。
新兴阶级对革命性质的决定性影响,表现在它只会领导反映时代特征和本阶级阶级利益的革命,绝对不会领导已经过时了的、主要反映其他阶级利益尤其是没落阶级利益的革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衰亡阶级阵营中的部分阶层或其代表人物从旧阵营中脱离出来,领导促使社会性质发生进步性变化的革命或改革,如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启,用武力打败经过民主推荐产生的益而获得王位继承权,建立起奴隶制的夏王朝。春秋末年秦、齐、楚等国的君臣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使自己的奴隶制国家转化为封建性国家。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于1861年领导了资产阶级改革。日本明治天皇“采取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措施,来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新兴阶级领导属于以往时代的过时阶级性质的革命,既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新兴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又不符合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在理论上否定了新兴阶级自身存在及其作为革命领导阶级的合理性。既然资产阶级革命还有存在的合理性,何必要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是直接压迫剥削无产阶级的社会制度,无产阶级怎么会自套枷锁,领导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呢?所以,历史上任何新兴阶级一旦成为社会革命的领导者,就宣告了此前一切形式的旧式革命的没落,并决定性地影响着社会革命的性质。 
新兴阶级对革命性质的影响,并不因发生革命时的社会性质及革命的阶段性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由此,它可能连带完成任何旧的社会形态中以往阶级所未能完成的历史任务。这些不同性质的社会中不同革命任务的完成,只因有了新兴阶级的领导,革命的结果不会使社会进入其他形态之中而只会进入与新兴阶级的性质和利益相适应的社会中去。如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尚处于奴隶社会,根除黑奴制度,本是地主或农奴主阶级革命的任务。按历史发展的一般轨迹,革命胜利后,美国南部地区当进入封建社会。美国南部地区之所以没有进入封建社会,而是从奴隶社会直接跳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因为资产阶级的领导,决定性地影响了南北战争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再如我国解放初期,鄂伦春、鄂温克族尚处于原始社会,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民尚处于奴隶社会,西藏地区的藏胞尚处于农奴制社会。变革这些落后社会制度的任务,本应分别由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革命去完成。以上这些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各自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顺利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因为我国无产阶级掌权的人民政府,领导并帮助这些少数民族开展了社会改革。无产阶级的领导,决定了这些社会改革只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在美国南部地区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这些社会革命或改革中,被改造的社会性质并不影响革命的性质,革命性质直接受革命领导阶级的阶级性质所支配。因此,新兴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后,它的阶级属性,直接决定了革命的性质,从而成为革命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
2.进入衰亡时期的奴隶主、地主阶级领导革命,其阶级属性不能影响革命的性质。革命的领导者对革命运动的性质具有决定的影响,但在革命开始的时候,并不一定表现为革命性质同革命领导者阶级性质的一致性。在旧时代中,奴隶主、地主阶级成为走向衰亡的阶级时,它们的某些统治集团为了本阶级或统治集团的利益,也往往会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发动社会革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社会推向更具进步性的形态中去。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以奴隶制国家的君主为中心的政治家们先后发动的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齐国实行的“初税亩”等,都先后把各自的奴隶制国家推向了封建社会。又如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动的“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明治天皇1868年发动维新运动,同样使日本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在沙俄、日本等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起关键性领导作用的恰恰正是走向消亡的奴隶主、农奴主(或地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我们不因秦孝公是奴隶制国家的君主而否认商鞅变法的地主阶级改革性质,不因亚历山大二世是沙皇就否认其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相反,它充分证明了奴隶主、地主阶级成为衰亡的阶级后,它们领导革命时,其阶级属性并不能影响革命的性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在内的以前一切影响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社会革命,都是由剥削阶级领导的;社会变革的结果,都是以一种剥削社会取代另一种剥削社会。而不同性质的剥削阶级、剥削社会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旧的社会形态中的剥削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某些统治集团甚至家族的利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改变剥削、奴役人民方式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当这些革命或变革涉及到社会生产关系即社会性质的变化,旧的剥削阶级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嬗变为新的剥削阶级。
走向消亡的剥削阶级为什么甘于发动革命或改革来加速本阶级的灭亡呢?这是由于一切剥削阶级总是极端自私的。为了某个统治集团、甚至某个家族、某个个体的私利,是不惜牺牲他人、他集团甚至整个阶级利益的。在这些个体或统治集团领导的革命或改革成功后,统治集团原来所在的阶级灭亡了,但统治集团却因这类革命或变革,主导了社会的发展方向,钝化了社会矛盾,他们自身嬗变为新的剥削阶级,并得以继续维持其统治。它的统治地位和剥削利益在这场阶级嬗变中也得到了保持、传承和延续。而其他旧的剥削阶级各个个别的家族或集团,为了保持自己的剥削地位和剥削利益,同样会看风转舵,迅速地转变阶级立场,抛弃原先的阶级阵线,重新站到新的取得胜利的阶级阵营中来。这就是奴隶主、地主等剥削阶级的统治集团敢于发动消灭本阶级、改变社会性质的革命或改革的奥秘所在!正是为了保住统治者家族、统治集团或统治阶层的利益,秦孝公才支持商鞅变法,亚历山大二世才发动1861年改革。每一新的阶级,都是从旧社会脱胎而来。因此,奴隶主、地主等成为衰亡阶级时,有可能跳出或超越阶级的局限性,领导同本阶级的阶级性质无关的革命。在这些衰亡阶级的“自觉革命”中,衰亡阶级在成为革命领导阶级时,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逐渐地发生了蜕变,从旧的剥削阶级利益代表,蜕变为新的剥削阶级利益代表,并引发整个旧剥削制度蜕变为新剥削制度,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演变或进化。所以,一切衰亡阶级的阶级属性,并不能影响革命的性质,不能作为区分革命性质的标志。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时,其阶级属性又何能影响革命的性质呢?
不同的阶级面临不同的历史任务,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新出现的阶级领导以往过时了的阶级性质的革命。正如地主阶级不会领导奴隶主阶级性质的革命或改革,资产阶级不会领导封建性质的革命或改革,无产阶级怎么会领导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呢?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5
总的来说,从1840到1919是旧民族主义革命时期
从1919到1949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发生了五四运动,1919到1927是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反应了北洋军阀与底层民众之间的阶级矛盾。

1927到1937是国共两党的对峙时期或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反映了反动政府与底沉人民的阶级矛盾。

1937年到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是反侵略斗争

1945到1949是国共内战时期,是反对地主阶级的民族解放战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