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帮忙,写一篇文章叫“洋务运动的得与失”,快一点

如题所述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

公开课如期进行,在上课之前一直忐忑不安,感觉有好多没有完善的地方,讲完之后感觉有很多地方可以发挥的更好,我很重视这节课,这一节公开课对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公开课,是我作为优秀教师讲的一堂课,还是我在我们班讲的第一堂公开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大量的配套练习题,下载了视频,反复的钻研教材,教参,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这样提问学生能不能接受呢?对于教案,课件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刚开始的时候我是做了51张幻灯片,后来反复的想,有可能讲不完,学生接受不了,我又狠心的删掉了20张,感觉这样重点突出,难点也好突破,不是很俗套,能让学生眼前一亮。课讲完后,我感觉轻松了很多,有收获,也有缺憾。
我的收获是:(1)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事件,又从微观掌握事件。《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第一课,在讲课的时候和同学们一块理顺第一单元的侵略与反抗主要包括哪些事件: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使学生宏观把握历史事件,掌握大的历史事件,从宏观上建立好知识体系。之后讲到先进的中国人一刻也没有放弃对先进的追寻,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事件主要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他们学习西方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这样使同学们对整个事件有宏观的把握。洋务运动这一课线索是非常明了的就是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给学生理清线索后,学生可以微观的把握历史细节,能很轻松的掌握大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人物。
(2)这堂课的内容离我们久远,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呢?我不能照本宣科,我想让本堂课有新意,有生命力,学生积极的学习呢?在讲述《洋务运动》背景的时候我开始了《历史论坛》让洋务派PK顽固派,学生能找到洋务派的主张,我就说他们是洋务派的,而我是顽固派的,我把我的观点给学生摆明,学生就能区分洋务派顽固派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历史问题。在以前讲课的时候都是让时光倒流,而这次我想设计一个论坛就是《时空对话》把鲁豫邀请到现场,和李鸿章进行了一次访谈,我扮鲁豫,学生是李鸿章,学生感觉很有新意,后来我就让学生反复的练习,转换角度的看洋务运动的内容,学生不停的转换身份,有点身临其境的感觉,很投入的进行谈论,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的也很积极,效果不错。(3)我在上学的时候其实不是很喜欢历史,因为老师照本宣科,让我们标标画画,感觉很多的知识点容易混了,当时我是异想天开,如果把历史拍成电视剧就好了,那样就好记忆了。给学生看视频可以赋予教材生命力,历史课堂需要直观教学,我就有选择性的让学生观看视频,学生愿意上历史课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希望我给他们播放视频,历史不能复制,不能克隆的,我只有借助当今发达的技术,让学生重新回那段历史中。而我借助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学生回到那个历史时期,很好的感受当时的氛围,情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有新的收获让学生看了两个视频,是有关“洋务运动的内容”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学生在看视频以前给学生提好问题,让学生看视频的时候有目的性,而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是有收获,有意义。我插入的第二个视频时《晚清洋务》李鸿章说的一段话,而是让学生深入的思考问题,洋务运动为什么破产了?洋务运动能拯救拯救整个中国吗?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不错。
(4)进行学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你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很快就抛到了九霄云外,学生只是看热闹,而不是看门道,他们不会总结,不会找规律,我就教授他们方法。在学习洋务运动开始我就给学生理清了线索,学生可以顺藤摸瓜,掌握事件。在讲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的时候,不提倡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让孩子们了解之前的历史史实,在看结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学生就是再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还教授了学士记忆的方法是寻找关键词:“引进”“培养”…… 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做到了讲练结合。
这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
通过看课堂测验发现学生没有理解“洋务运动起到了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作用”本来是要把这个材料展现给学生的,感觉PPT内容太多就删除了,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来就不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尽量的多的给学生补充历史材料,告诉他们如何解读历史材料,如何很准确的提炼历史信息。
这堂课总的感觉有点急促,有个别的时间把握不是很好,比如小组讨论的时间,有的是在浪费时间,比如“洋务派的主张”我让学生讨论了,其实这个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就是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就行,这样我就浪费了时间,在突破难点的时候有点不到位。
历史一定要史论结合,在和学生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的时候”学生没有很好的找到史实,而是很笼统的说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只有一位同学找到了其他的方面,没有史实的历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后要使每一堂历史课不但要骨感,还有充实,饱满。
知识体系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我特别的喜欢听于丹讲《论语》,感觉她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耐人寻味,每一句都那么有文采,她绝对不是做做,而是从心里缓缓的流淌出来的,这就是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吧。“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还需要继续的修身,多看书,多读书,只有这样才会使历史课堂精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1
19世纪中叶,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侵略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洋事物。

慈禧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确立了从制器练兵入手的洋务方略。接着,在京设立了负责经办洋务外交的中央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曾国藩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设立了安庆内军械所,开始用机器制造枪炮和轮船,成为最早发动洋务运动的地方官员。继曾国藩之后,李鸿章成为洋务运动的最重要首领。综观30多年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制器练兵,二是振兴商务,三是造就人才,四是创设近代海军。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建起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造就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洋务派一些决策人物思想上崇洋媚外和外交上的妥协求和也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依靠封建官僚士大夫实行的枝节改革,是不可能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22
技术 培养了一批人才
失:官督商办 极大部分企业把持在封建官僚手里 如李鸿章 盛宣怀之流
李鸿章死后留下万贯家财 盛宣怀侄子在抗战时当了汉奸 帮日本人卖鸦片 毒害中国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