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和太尉那个官职比较大?

如题所述

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

西汉时,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常置。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直到刘彻,才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

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三国时大都继承了东汉的体制,后来司马师任大将军时由于其叔父司马孚是太尉,曾改大将军在太尉下。

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统率禁军之高级将领。唐代,大将军为十六卫长官之一,位居上将军下。随着府兵制日渐破坏,十六卫实际已经没有军队,诸卫大将军成为虚衔。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

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

隋唐以后,太尉已无实际职事,明清以后不设太尉。所以在隋唐以后,大将军比太尉更有实际价值一点(除了北宋末年,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

扩展资料:

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

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卢绾为太尉,后废除。十一年,又以周勃为太尉,以后废置无常。惠帝、吕后时周勃仍为太尉,文帝时以灌婴代之,不久即罢去。景帝时周亚夫曾居此职,四年而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又置,次年罢去,后不再设置。

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汉高祖刘邦为伐陈豨而以周勃为太尉,汉景帝刘启为平吴楚七国之乱,而命周亚夫为太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1
meadows; at night, I guard the house. But you…
第2个回答  2017-08-21
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
西汉时,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常置。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直到刘彻,才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
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三国时大都继承了东汉的体制,后来司马师任大将军时由于其叔父司马孚是太尉,曾改大将军在太尉下。
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统率禁军之高级将领。唐代,大将军为十六卫长官之一,位居上将军下。随着府兵制日渐破坏,十六卫实际已经没有军队,诸卫大将军成为虚衔。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
隋唐以后,太尉已无实际职事,明清以后不设太尉。所以在隋唐以后,大将军比太尉更有实际价值一点(除了北宋末年,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