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儿园课程中的预设和生成?

如题所述

一、课程预设的重要价值

1.课程有序开展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幼儿园教学在帮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增强其体魄,培养其心智,促进其德、智、体、美等要素全面发展[1]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只有重视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提前进行预设,才能保障课程有序、高效地开展,为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幼儿园课程还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集体性和规律性的特征,即学前教育涉及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因此只有提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确保实际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2.课程高效开展的推动力量

课程预设要基于教学主体对幼儿生活状况、学习基础、心理状态等要素的了解,并采取一系列凸显幼儿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策略。因此,只有科学预设,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保障课程有效和高效地开展,促进幼儿实践能力的发展。

3.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幼儿园课改的浪潮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探寻幼儿的教育之道。虽然不同的研究者所提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都十分注重凸显课程的适宜性与有效性,并且认同课程在生成时空方面的重要价值[2]。因此,现阶段的教学预设不再局限于陈列式的课堂提问,而逐渐向内容丰富化、形式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二、课程预设内容的具体表现

一是课程目标的预定。课程预设应充分发挥对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规律、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助力幼儿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二是课程内容的预选。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应用,必须以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为切入点,从而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避免“单向教学”的尴尬局面[3]。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并分析幼儿的日常行为,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从而确定满足幼儿需求的教学内容,并将其以幼儿喜欢的方式展现出来,寓教于乐。

三是幼儿学情的预知。包括预测幼儿“已知”和“未知”两个部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提出,影响学习的唯一要素就是教学主体是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即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知道什么[4]。因此,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与见解。而预设幼儿的“未知”,则是探寻幼儿内在需求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幼儿对某一知识点、某块教学内容的学习层次;其应当掌握但却没有掌握的学习与生活经验,从而使教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实现幼儿实际需求同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对接。

四是课程资料的预备。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特别是对于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受到年龄的限制,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很难获得成功[5],必须要借助集体环境下的分工协作,即为其创造一定背景的社会文化。而预设工作的开展,就可以事先考虑到这些因素,将影响其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要素融入其中。例如,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情境,引发幼儿共鸣;设置悬念,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可以对活动内容进行游戏化处理。总而言之,问题的设置不仅要做到简洁、易懂,还需要紧扣活动主线与幼儿心理,助力课程质量与效率的同步提升。

三、课程生成的价值探析

1.全面关注可能生成的课程目标

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凸显出跳跃性的特质,这就意味着即使教师事先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预设,也可能在落实中产生困难。除此之外,课程目标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安排活动时,必须重视不同活动的衔接与过渡,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对于幼儿来说,可以借助于文本、材料等要素,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课程的生成性特征。

2.培养幼儿的质疑与创新精神

在幼儿园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文本是幼儿学习要依靠的主要资料。这里所说的文本,是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合作编写的供幼儿学习的书籍或者是其他类型的文件资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6]。而教师能否深入理解这些文本的内涵,直接影响着课程预设与生成的效果。作为幼儿园教师,要准确解读文本内容,抓住文本重点,发掘其学习价值。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超越文本,大胆创新,从而促进幼儿整体的优质化发展。

3.凸显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打破传统的只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推动师幼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既是对幼儿个体价值的尊重,使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是不同生命之间的平等互动,可推动师幼主体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师与幼儿这两个主体在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的冲突与分歧,这时就需要强调平等、自由、民主的价值,重新审视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

4.重视课程评价与情景的有效融合

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活动状况真实、客观的反映。在开展评价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对教师显性行为的观察,而应全面探寻教学主体的行为。新课程评价明确了对幼儿教师的评价内容,即要帮助幼儿树立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树立自信,实现自身更好的成长。这就要求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要将课程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达成情况结合起来,以彰显课程本身的价值,提供更加有效的评价结果。

总之,课程生成是一项有计划性的超前工作,具有较为显著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而课程预设则是一项有规律的实际工作,并直接受到各种因素和现实状况的影响。在实践活动中,如果过分关注预设工作,就会大量挤占生成的空间与时间,影响实际课程实施的质量;但如果过分重视生成工作,也会不利于课程计划的完成,影响课程目标的正常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预设和生成权衡把握,充分、高效地发挥两者的实际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