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省的历史

如题所述

自元代至20世纪初,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以行省(简称省)作为最高一级单位,这标志着行省制时期的到来。这一制度始于13世纪后期,历经元、明、清三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省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但尚书省和中书省均为中央要职,并非直接管理地方。隋朝的行省设置短暂,而金朝和蒙古时期,行省制度曾有所实践。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中书省合并为总理朝政的机构,同时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起初为军事管理,后扩展到民政,长官从中央官吏变为地方官吏。元代行省的设立与调整经历了漫长过程,最终在元成宗时期形成稳定体系,如元英宗至治年间,全国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包括1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

元代行省下辖路、府、州,军和安抚司,形成四级行政区划系统。明朝初期沿袭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进行了改革,废除中书省,设立布政使司作为新的最高行政区划,习惯上称为省。明朝布政使司下辖府和州,清朝初期沿用明朝15个布政使司,后改为18省,边疆地区则有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清朝晚期还增设了厅这一新单位。

总的来说,从元朝的行中书省到清朝的布政使司,中国省制经历了逐步完善的演变过程,行政区划层级和名称虽有变化,但都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和行政区划的精细化管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