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大案是什么情况,为何让乾隆帝震怒,三位督抚被杀?

为何让乾隆帝震怒,三位督抚被杀?

说起乾隆中期,我们就会想到腐败这样的词汇,那个时候的官员,贪污之类的案件层出不穷。当时有一件大案,让乾隆帝震怒,并杀了三个督抚。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这个案件涉及的贪污的数额十分巨大,并且历时十分的长,更有各种官员参与其中,让乾隆帝惊诧之时更多的是愤怒。


当年乾隆帝接到陕甘总督的奏折,说是闹了旱灾,当地贫瘠,要求“捐监”。捐监就是说让一些富家人捐献粮食,获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这得到了乾隆的同意。王亶望这个人不是科举上来的官员,而是捐钱而获得的资格,到了甘肃,他让百姓捐钱不捐粮食。但是他对朝廷方面还是说着,我收的是粮食。他甚至骗皇帝说又旱情,要获得更多的监生资格。他这样的做法不仅蒙蔽了乾隆,甚至让他得到了更高的官职。王廷瓒本也是一个清官,但有谁不爱钱呢?他自然是没有抵得住诱惑,也参与了其中。


之后甘肃河州地区有人民起义,阿桂前去镇压但是却发回奏折说甘肃有雨水,难以前进,联系王廷瓒的表示,愿意资助四万元。乾隆帝又想到王亶望愿意捐五十万辆,他一想,这一定是有问题的。这才让人开始着手调查,总算把这个巨大的贪官黑幕给揭开了。


乾隆帝一直被蒙在鼓里,必然是生气的,并对那些人处以极刑。我认为这也和他的管理的疏忽有关,一定是他的管理存在的疏漏,才让他们有机可乘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5
还得从乾隆三十九年说起,乾隆帝接到了陕甘总督勒尔锦的奏报,原来因甘肃地瘠民穷,又经常闹旱灾,因此勒尔锦向皇帝请求重开“捐监”的旧例。所谓“捐监”,指的是富裕的百姓可以通过捐一定数量的粮食,获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经过户部的“研究”,乾隆帝同意了这个要求,并调王亶望担任甘肃布政使,负责捐监一事。
王亶望出身官宦世家,但却不是科举出身,是通过花钱捐的官。到甘肃后,王亶望一改捐监的旧例,只收钱不收粮,“私收折色银两”,但向朝廷汇报时,只说收的是粮食。为了掩盖事情的真相,王亶望还向朝廷谎报旱灾,骗取更多的捐监资格。到乾隆四十二年,王亶望向朝廷汇报,甘肃因捐监收到600多万石粮食。
乾隆帝非常高兴,提升王亶望为浙江巡抚,任命王廷赞提拔为甘肃布政使,继续主持监粮事宜。王廷赞这个最初是个清官,他发现监粮的弊端,曾与总督勒尔锦商议,停止捐监,但终究没有抵挡住银子的诱惑,也办理监粮500多万石。天高皇帝远,如果不是一次偶然事件,也许乾隆帝将一直被蒙在鼓里!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河州地区爆发起义,总督勒尔锦因指挥不力被撤职,乾隆帝派阿桂率领大军前去镇压。阿桂在奏折中写到甘肃雨水太多,妨碍大军征战,这引起了乾隆帝的警惕,因为此前甘肃一直报有旱灾。再加上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表示,愿意捐资四万两,以住军费。
乾隆帝又联想到,之前王亶望曾表示愿意捐资50万两,他认为甘肃捐监一定存在着问题。于是乾隆帝让阿桂等人进行调查,这才揭开“甘肃冒赈案”的黑幕!经过调查,自乾隆三十九年至乾隆四十六年间,整个甘肃省上至总督,下至知县,各级官员侵贪赈银达2915600两!
按照大清律的规定,凡是贪污一千两以上的官员,一律处死。但是“甘肃冒赈案”牵扯面实在是太广,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治罪,甘肃省各级地方官员几乎无人能活。最终乾隆帝做出了裁决,56名官员被处死,46人被发配,其实如果严格律法执行,那46人也应该被处死的。
作为封疆大吏,管辖甘肃、陕西两省军政的陕甘总督勒尔锦被赐死,浙江巡抚王亶望被处死。在查抄王亶望家产时,管理福建、浙江两省的闽浙总督陈辉祖也被卷了进来,他以次充好,将王亶望的部分家产纳为己有,结果被查出。乾隆帝十分震怒,下令赐死陈辉祖。
第2个回答  2019-10-19
这起大案是贪污案,贪污数量巨大、延续时间很长、牵涉官员众多。因为甘肃地瘠民穷,又经常闹旱灾,勒尔锦向皇帝请求重开“捐监”的旧例。后来变成了只收钱不收粮食。所以后面被查出。涉及人数众多,金额巨大。
第3个回答  2019-10-20
乾隆三十九年说起,乾隆帝接到了陕甘总督勒尔锦的奏报,原来因甘肃地瘠民穷,又经常闹旱灾,因此勒尔锦向皇帝请求重开“捐监”的旧例。所谓“捐监”,指的是富裕的百姓可以通过捐一定数量的粮食,获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当时贪污的也是很多的,所以就是被杀了。
第4个回答  2019-10-22
自乾隆三十九年至乾隆四十六年间,整个甘肃省上至总督,下至知县,各级官员侵贪赈银达2915600两。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