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是”字义项详解,从成语和例句轻松掌握

如题所述

古汉语中的“是”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古文世界的一扇大门。这个看似简单的字,却蕴含着丰富多变的义项,让我们从成语和例句中一窥究竟。

首先,"是"作为肯定判断的象征,就像"一是一,二是二"那样,清晰明了。"有奶便是娘"和"丁是丁,卯是卯"都表达了坚定的立场和不容置疑的决心。"物是人非"则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变迁,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在《滕王阁序》中,"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是"更是强调了陌生与无奈。

其次,"是"作为指示代词,如同"此",在古文中频繁出现。在《石钟山记》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就指出了石钟山的特殊之处。而在《项脊轩志》中,"追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是"则形象地描绘了庭院的布局。

再者,"是"在成语中,有时候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如"惟命是从",表达对命令的无条件遵从。在《祭十二郎文》中,"惟兄嫂是依","是"凸显了对兄嫂的依赖。"是故"和"是以"则常常用于引出原因和结果,强调因果关系。

最后,"是"的语义变化,始于其"正直"的本义,进而引申出对事物正确性的认知,形成判断词。例如"实事求是",强调的是遵循事实,不偏不倚。而"是非自有公论",则揭示了公正的评价总是存在的。

从成语和例句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是"在古汉语中的广泛应用,也能感受到它在表达思想、描绘情境中的巧妙运用。理解"是",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解读古文,更能体验到古人心中的智慧与情感。所以,下一个你遇到的古文句子中,不妨留意"是"的出现,它或许就是破解句子密码的关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