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在古代打仗若遇到常遇春,宁可战死也不能放下武器?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之际,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战将,常遇春正是其中之一。说起明朝的开国名将常遇春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在明朝的众多开国名将当中,常遇春是功勋数一数二的将领,仅次于徐达。常遇春作战虽然很勇猛,但是他有一个陋习,那就是嗜杀成性。所以有一个说法是跟常遇春打仗,就算你打不过他也不要放下武器投降,因为投降后照样会被常遇春杀掉的。

常遇春出生于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他也没念过多少书。少年时期的常遇春就开始跟随家人耕田谋生,但是常遇春是个有志向的人,他并不甘心一辈子就当个农民。所以常遇春就去学武术,他想摆脱当农民的命运。学习武术也是需要交学费的,常遇春的家里很穷,交不起学费,常遇春就自己打杂工换取学武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习武,常遇春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常遇春成年后正值元末乱世之际,社会阶级矛盾已经非常激烈,当时有不少农民起义军和盗匪。常遇春先是投奔当地的盗匪头目刘聚,跟随刘聚打砸抢掠。后来朱元璋攻取和州的时候,常遇春正好在这一带抢劫。此前常遇春早就听过朱元璋的大名,加上常遇春已经厌倦了土匪生活,于是常遇春乔装打扮成农民去探望朱元璋。常遇春看到朱元璋果然和传说中的一样,为人豪爽而且对待将士也很客气,认为朱元璋日后定能成就大业,于是就下定决心投奔了朱元璋。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后,为朱元璋开创明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在鄱阳湖之战以及攻取元大都等许多重要战事中,常遇春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再加上常遇春对朱元璋一向忠心耿耿,很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开国后曾封6位国公,常遇春就是其中之一。在明朝的开国将领中,除了徐达,就属常遇春的功劳最大。常遇春作战勇猛是公认的,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如果给他10万兵马,他就能横扫天下,常遇春因此有个称号叫“常十万”。常遇春的勇猛可不是他自己吹嘘出来的,而是得到证实的。除了作战勇猛,常遇春打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嗜杀如性,甚至会屠城、杀降。朱元璋对常遇春的这个陋习感到很不满,他曾经也提醒过常遇春,不过常遇春似乎并没有改进。

因此流传下来一种说法是说,在战场上和常遇春作战,宁可战死也不要放下武器投降。因为就算放下武器投降,常遇春也不会饶了对方的命,所以还不如战死沙场来得风光一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09

这是因为常遇春在战场犹如一个杀神,他和白起一样的性格,如果遇到有人投降的话,他也会击杀,所以战是死不战也是死,所以啊,如果在战场上遇到了常遇春宁愿战死也不能放下武器。万一他认为你是一条汉子而放你一条生路呢?当然这种可能是非常低的。

常遇春何许人也,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可以说如果没有常遇春在带头冲锋的话,朱元璋的部队就不会那么有血性。早年的常遇春和刘聚一起当土匪,打家劫舍无恶不作,但是常遇春认为刘聚只会当土匪并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于是他看见了朱元璋的起义。就跟着朱元璋一起去打天下了,从此朱元璋得到了一员猛将,而常遇春也是弃盗从明,在一次次的战斗中,让朱元璋对这个满口大话的小子刮目相看,每次他都冲到队伍的最前面,英勇杀敌,让朱元璋意识到自己得到一员猛将啊,于是就让常遇春当了先锋。

但是常遇春在打仗的时候也是嗜血无比,当他攻下一座城池以后,他要是不屠城一次就感觉浑身不自在,而且在常遇春面前是没有投降这一说的,曾经在攻下城池以后,有几队人过来找常遇春投降,但是常遇春二话没说直接击杀,此后,在后面的战场上对面的只要一看就常遇春就是逃跑,要么就是拼死搏斗。

虽然常遇春在战场上杀敌无数,但是常言道:英雄气短,再一次凯旋而归的时候,常遇春突然就暴毙了。没有任何的征兆,朱元璋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非常的伤心,封常遇春的儿子为郑国公,而常遇春的遗体则是下葬到皇陵墓的旁边,这对于常遇春而言也是非常大的荣耀了,这也是朱元璋对于常遇春的肯定。

第2个回答  2020-08-12
因为常遇春有个坏习惯喜欢杀俘虏,如果你落到他手上,还不如拼尽全力战死。
第3个回答  2020-08-12
因为常遇春对待俘虏的方法是非常残忍的,所以遇上他,最好选择直接战死,如果放下武器被他俘虏,搞不好会生不如死
第4个回答  2020-08-12
因为常遇春不会留投降的士兵,所以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拼一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