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如题所述

中国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l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0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系统整理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图腾,清晰反映了春秋以前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其名称虽被后世称为“诗”,实则是以歌唱的形式呈现。

《风》、《雅》、《颂》表现的主旨和侧重点虽有所不同,句式则都是以四言为主,辅以二言、三言。内容上,将相同和类同的词汇在一首诗歌中反复吟唱,大量应用叠句,为诗歌主题情感进行着重渲染。

比如《桃夭》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先秦楚辞

之后随着文学和语言的发展进步,到战国初期,一种新的歌唱诗体“辞”在乐坛兴起,而尤以楚地的辞最有代表性,谓之“楚辞”。“楚辞”以六言为主,句中加“兮”字,如“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彀兮短兵接,旌蔽同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其代表作有屈原的《离骚》、《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在战国至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辞”都是主要的文学载体。

强汉骈赋

到了汉代,真正的诗才以“赋”的形式展现出雏形。

至建安七子,“赋”这种歌体的发展达到巅峰,其中尤以曹操的《短歌行》知名度为高,至今仍妇孺皆知。其子曹植的七步成诗,也被传为佳话。

终成体系

南北朝时代,随着以沈钧为代表的学者对中华语言的不断深入研究,有关汉语发音及声调规律被系统整理并形成理论,人们发现,七言诗能更好的表达想要的意思,韵律也更协调,最终在四言和五言的基础上,七言诗的地位得以确立,成为了以后主要的诗歌形式。

至此,韵律和声调在诗歌中的至尊地位被确立。人们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声调了。

声调即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汉字读音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上、去、入声归类为仄声,与平声相对应。

盛唐诗篇

到了唐代,随着诗歌盛世的出现,一个完整的律诗格律体系已经形成。

律诗与古代诗歌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1、律诗组句用字有明显的平仄对应关系的要求,而古体诗则根本不讲究;

2、律诗通常要求平声押韵,而且不能换韵,古体诗则只要押韵即可;

3、律诗有明确的篇幅规则,而古体诗则可长可短;

4、律诗是齐言诗,只限五言和七言两种,古体诗从二言到七言应有尽有,而且可以使用长短句。

5、格律诗有对仗联句规定,而古体诗不讲究。

格律诗规格严谨,讲求用韵、意境、对仗、平仄,虽然读起来更顺口,内容更丰富,但却给诗歌创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诗人情感的抒发。于是,一种全新的诗歌模式应运而生。到了唐末,出现了讲究格律的词。

宋词婉转

词,起源于民间配乐诗歌,一些学者按照歌词篇幅,用字平仄对应的关系以及韵律使用特点,编撰成词调,作为给曲谱填词的规范,与曲谱相对应,形成了新的诗歌体裁,称之为词。

宋代,词在诗坛上几乎占了统治地位,因此有了唐诗宋词之说。

词既有古体诗篇幅、句型灵活的特点,又有律诗格律上的讲究。创作的作品,读起来自然又是一种品味。加上词牌(调)繁多,创作人可以根据创作意境,选择适当的词谱,使创作的舒展空间扩大。

格律诗词从唐初到清末延续了一千多年,经久不衰。到了现代,社会文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仍然有很多学者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许多诗人在精心创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一、先秦时期:诗歌的萌芽与起源 《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民情感以及贵族阶层的礼仪活动。《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开创了...

简述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到唐诗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到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诗歌风格和体裁。起初,《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内容多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这一时期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等手法。随后,楚辞在战...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梳理
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从先秦到清末的脉络梳理先秦时期,诗的曙光初照,《诗经》以其现实主义精神奠基,犹如一幅历史画卷的写照。楚辞则在浪漫主义的旋律中翩翩起舞,如屈原的《离骚》。两汉时期,乐府诗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东汉文人的诗篇中,《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成为了千古绝唱,抒情趋势愈发明显。建安...

求问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发展脉络,要详细一点的
三、唐宋金元——发展深化时期 主要文体:诗歌、词、散文、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主要特点:1.诗话、词话、文话大量出现 2.戏曲、小说批评萌芽出现 3.文学理论向纵深发展 四、明清——繁荣鼎盛时期 主要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戏曲 主要特点:1.诗文理论呈总结性、综合性的特点,并在总结中求发展创新 ...

中国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诗歌发展脉络是诗经(风)——楚辞(骚)——汉乐府——建安诗歌——魏晋诞生山水诗和田园诗——唐诗——宋词——元散曲——近现代诗。

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以四言诗为主,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关雎》、《蒹葭》等篇章,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恋爱与思念的主题,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这些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 我国诗歌发展脉络上溯到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源头和《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和建安文学,发展到唐代的诗歌鼎盛,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宋元明清继承了诗歌发展成就,也出现了一大批诗人:苏轼、辛弃疾、龚自珍等;到...

中国不同王朝诗歌的发展过程?
中国诗歌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八个阶段。一、上古神话传诗,中国最早的灵魂诗词。中西方文化有所差异,但是历史几乎都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在没有具体的记载历史之前,历史永远是个迷,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恐龙时期,人类形成初期,再大一点延伸到地球的形成,这些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历史,且无从考究,...

中国古诗词发展的过程是什么?
古典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皆出现于先秦时期,一是现实主义源头《诗经》;二是浪漫主义源头《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由众位采诗官收录、加工、编订,集合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楚国...

中国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