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幼时为了汤和杀地主的牛,为何做皇帝后杀尽功臣也不杀他呢?

如题所述

熟悉历史的大伙儿都会对朱元璋这个人很是佩服,就像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开局一个碗,打下了偌大江山。对于他的佩服之余,我们也会感到心有余悸,感觉他真的是太狠了,大肆的屠戮功臣,开国元勋们简直是十不存一,只剩下了汤和、沐英、耿炳文等寥寥数人。在我看来,汤和不死,有两个原因。

第一,汤和太聪明

汤和,字鼎臣,濠州人,和朱元璋同为凤阳老乡。汤和还是朱元璋加入元末农民起义大军的引荐人,所以,汤和与朱元璋从一开始就是同乡加战友,可谓是感情深厚至极了。

汤和曾有次发酒疯,得罪了朱元璋,他镇守常州的时候喝多了酒,想见朱元璋但没见到,就不满意的道:“我坐镇在这个城池,往右看就往右,往左看就往左!”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这座城都是我权力最大,我要是想拿他投靠敌人,你也没法子。其实汤和没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只是想让朱元璋更尊重他而已。但朱元璋不这么想啊,你这是什么意思?威胁我?

《明史·汤和传》记载:汤“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

汤和、徐达可谓是明军中的第一扛把子和第二扛把子,后来因为酒后失言以及战败的缘故,在大明建立后论功行赏时,二人的差距悬殊。比方是徐达被封为了魏国公,禄五千石,汤和呢?榜上无名,直到第二年才被封为侯爵,侯爵上去才是公爵,而且工资也只有一千五百石。到汤和封公爵的时候都到了立国十一年的时候,朱元璋还特别小心眼的将酒后失言那件事刻在丹书铁券之上。

《明史.汤和传》:“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

除此之外,汤和无疑是非常了解朱元璋也非常聪明的一个人,《明史》说他:“东瓯乞身归第,以明哲自全”,“卓然非人所能及”。

汤和是诸将之中第一个知道朱元璋心思的人,他主动带头交出兵权,并想着卸甲还乡,跟朱元璋道:“我年纪大了,不行了,让我回家养老吧。”

《明史.汤和传》:“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这翻操作让朱元璋龙心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给他一个监工防倭戍海城的肥差,还让自己的第十个儿子朱檀娶了汤和的女儿做王妃,使汤和也同徐达一样做了皇亲国戚。

到了汤和晚年的时候更是谨慎,自己在家养了一百多个小妾啥的,每天喝喝酒看看跳舞,日子不要太舒服,也不跟人家谈论国家大事,这就是汤和的聪明之处啊,为什么?因为朱元璋特别忌讳结党营私这种事情,傅友德不就是这样被朱元璋给和谐掉的?

若干年后,汤和患病失声,朱元璋闻讯即日探视。汤和病重,“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汤和死后,皇帝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同样很重要的四个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刘基都是怎么死的?

常遇春是在四十岁的时候班师回朝路上突然暴毙,朱元璋还亲自去参加了常遇春的婚礼,还按照当年宋太宗追悼赵普的规格,来追悼常遇春。这个时候不可能是朱元璋杀常遇春的,因为还是用人之际,不可能自断臂膀。

《明史·常遇春传》中记载:“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

徐达则是患病了,在五十四岁之时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还给其三世皆王爵,这份礼不可谓不大。

而李文忠有点不一样,他生病的时候人家医生去给他治病,结果没治好,死,朱元璋怀疑是这个医者下毒了,直接降低其爵位还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很好的看出徐达和李文忠死后,都得到了朱元璋的追封,徐达并不是吃烧鹅死的。

而刘伯温之时就是胡惟庸搞得鬼了,《明史·刘基传》中记载: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

《明史》还记载,刘伯温在北京养病,胡惟庸派人来看他,结果吃了药之后肚子里长出了石头来,自此一命呜呼。

可见《明史》中并没有说刘基是朱元璋害死的,反而是胡惟庸下药害死了刘基。还有朱元璋对刘伯温是很尊敬的,不止一次的说他是自己的张良,每次见到刘伯温不是喊名字,而是尊敬的叫先生。

那朱元璋杀的这些人都是谁呢?最有名的就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前前后后十四年,牵连到了四万人之多,和朱元璋起兵的淮西勋贵被杀了个干干净净,为什么会这样?

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帝王心思,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早已不是当年和他们坐在地上喝着酒骂娘的朱重八了,而是坐在那龙椅之上的帝王。

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换了谁都有点受不了,更别说是朱元璋这种本就心狠手辣的人了。我举几个例子给你们看看啊。

蓝玉每到一个地方就任由自己的士兵骚扰百姓,后来回到家里之后,他的家奴们简直无法无天,他的部下连朱元璋的话也不听,只听蓝玉一个人的。

胡惟庸,做丞相的时候屡次抢朱元璋的风头,还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冒充皇帝下旨杀了刘伯温。李善长呢?他的问题可以说是最大的,他的权利欲望太强,和胡惟庸勾结,在朱元璋让他退休之后还是不收敛,强行复出,并且私自动用军队,家人欺压百姓。

就这桩桩件件谁受得了?不免做的太过了吧,而其他淮西将士也是,团结在这些人周边想和皇权抗衡?这是干什么?不灭你灭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3

人贵有自知之明,汤和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最懂朱元璋,也懂激流勇退。1326年,汤和出生于今安徽凤阳。看到这个地名,你一定不陌生,嗯,凤阳也是朱元璋的老家,且,朱元璋(那会儿还叫朱重八)比汤和还要小两岁。自小,汤和与朱元璋就是要好的小伙伴。俩小家伙一起给下河抓过鳖、一起上山砍过柴、一起在柴火堆里睡过觉,一起在地主家里放过牛。奇怪的是,明明汤和比朱元璋还要大两岁,看起来,汤和倒像是朱元璋的小跟班。在汤和的强力“拥趸”下,朱元璋俨然孩子王一般的存在。

小小的朱元璋能让汤和如此贴服,并非两人关系要好,而是朱元璋真真有服人的性情。话说,朱元璋小时候是地主家的放牛娃,有事儿没事,就牵着牛一起去山上吃草。汤和依旧扮演“小跟班”的角色,跟在朱元璋,两人一起放牛。因为汤和并不是地主家的雇佣童工,所以他没有“工钱”。没钱,只能挨饿。朱元璋虽然有工钱,可是他那点儿工钱,还不够给牛买草吃!通常的情况下,朱元璋出门时,随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然后一整天就守着牛,有时候,甚至需要吃牛粪充饥,可想而知,汤和得饿成什么样。

有一次,汤和实在饿得不行,快晕过去了。朱元璋眼瞅着小伙伴快不行了,思来想去之后,眼前能吃的东西,只有这帮牛了。于是,朱元璋挑了一头小牛犊子,三下五除二搞死,然后给烤了。有了这头小牛犊,汤和获救了,可是,朱元璋却惨了!他只是替地主家放牛的放牛娃,怎能随便吃地主家的牛呢?而且还是一头“潜力无限”的小牛。地主得知朱元璋将小牛犊杀了之后,暴怒,将其捆起来暴打一顿,并让朱元璋的老爹赔偿。老朱家本来就穷,哪有什么钱赔给人家哟,可想而知,为了汤和,朱元璋不仅要挨地主家暴打,还要挨自己老爹的暴打。

朱元璋这顿打白挨了吗?并没有。一来,这顿打救了一条命,而且还是他最要好的小伙伴的命;二来,汤和彻底佩服朱元璋了,朱元璋在他心里,不啻于救命恩人一般的存在。大恩不言谢,朱元璋从来没把这件事挂在嘴边;汤和心似明镜,他知道,朱元璋不把此事挂在嘴边,是要让他心中别有太多内疚。汤和能做的,只有将朱元璋的这份恩情记在心里,继续和他活泥巴。

后来,凤阳当地爆发瘟疫,汤和几乎全家毙命,朱元璋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活命,两人就此别过,各谋生路——朱元璋跑到近郊黄觉寺出家,汤和则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1353年,汤和因战功,被郭子兴封为千户侯,彼时,朱元璋还是个小乞丐,整天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得知朱元璋的处境,汤和特意派人给朱元璋送了一封信,邀请他一同参加起义军,共谋大事!自知没什么前途的朱元璋,很爽快地答应了汤和的邀请。由于汤和的力荐,郭子兴破格任朱元璋为十夫长。这一年,汤和27岁,朱元璋25岁。汤和这封看似普通的邀请函,彻底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初入军营,朱元璋虽然是个小官,但因是走关系进来的,在别的老兵油子面前,他还是个“弟弟”,到处受人眼色。只有汤和见到他,才会丝毫不顾及身份的差异,毕恭毕敬地喊一声:“八哥”。

可以想象,朱元璋官级不如汤和,却能被如此对待,他的内心应该充满感激。另一边,汤和如此对待朱元璋,仅仅是为了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吗?并不一定,汤和经过在军营里几年的磨练,早就看出,朱元璋具有成为一名优秀将领的所有品质,如果他来参加起义军,一定会比自己做的更好!正因如此,汤和才会百般尊敬朱元璋。朱元璋一点都没让汤和失望,参加起义军之后,朱元璋作战勇猛,受到郭子兴的赏识,成为他的女婿。后来,朱元璋一路高歌凯进,成为一方诸侯,汤和则成了朱元璋最信任的部下之一。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朱元璋称帝没几个月,汤和就为他献上“大礼”——擒获宿敌陈友谅,并将他扭送京城听候发落。


本该受到封赏的汤和,却什么都没有获得,反而被朱元璋斥责出兵太慢、延误军机。即便如此,汤和依旧没有任何怨言。汤和非常清楚:如今天下初定,正是人心不稳,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弟兄”难免会“骄傲”,朱元璋明里是在斥责自己,实则有意旁敲其他人。所谓打一巴掌,给一颗糖,便是如此。汤和,就是朱元璋要打的那巴掌,而对其他功臣的封赏,则是“糖”。

恰是两人的默契无间,才让这处“周瑜打黄盖”的好戏上演。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11年后,即1378年,汤和才被封为信国公,地位在其他功臣之下。汤和即便是做了信国公,仍旧“闲不住”,他非常清楚,尽管大明已经日趋稳固,有些工作还必须他们这些“老家伙”才能做,比如修城墙。于是,汤和主动请缨,前往边疆各地监督修城墙。

有事儿没事,还要亲自出征。1388年,朱元璋开始有意培养太子朱标。作为最懂朱元璋的汤和,他非常清楚,是时候该退了,不然,必然会落个“鸟尽弓藏”的尴尬局面。于是,这一年,汤和主动写了一封辞职报告,简述了自己这一生的功过,在报告的最后,汤和这样写道:“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翻译过来就是:我老了,跑不动了,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凤阳老家,和乡里人在一起晒晒太阳、吹吹牛逼,死了,就随便找个地方埋掉,无所牵挂。

朱元璋看了这封报告之后,大喜。喜从何来?这汤和不愧是最懂朱元璋的人,朱元璋自知年老,他最担忧的事情就是,自己驾崩之后,这些尾大不掉的功臣会威胁到后继者。可是,朱元璋又不能明着将这些功臣赶走,这样会导致叛乱。汤和的主动请辞,无疑是给其他人立了个很好的榜样!大喜之外,朱元璋亲自为汤和送行,并且在凤阳老家给他盖了个豪华府邸,每年,还要给他拨巨款供他乐享天年。

虽然形式上,朱元璋做得很好,内心深处,他还有一丝戒备。汤和倒也干脆,回到老家凤阳之后,真的就整天晒太阳、吹牛逼,但是,涉及到朝廷的一切,汤和只字不提,只吹自己打仗多么牛逼。若是朱元璋有什么任务交给他,汤和也不推辞,屁颠儿屁颠的跑过去,麻溜儿地把事情做完,继续回到凤阳晒太阳。封功?追赏?汤和想也不想。

这样的汤和,朱元璋有什么不放心的?因此,晚年的朱元璋虽然怀疑一切,却始终对这位最懂他的汤和,没有太多疑心。1395年,汤和去世,享年70岁,成为大明开国功臣中少有的善终的寿星。汤和去世之后,朱元璋“伤心欲绝”,追封他为东瓯王,汤和的子孙后代也享受荣华富贵,直到大明灭亡。

第2个回答  2020-12-03
因为两个人从小到大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而且在当时也是为了报答对方对自己的恩情
第3个回答  2020-12-03
因为他对汤和是绝对放心的,知道他不会对自己的子孙和王朝产生任何威胁,因此没有杀他。
第4个回答  2020-12-03
当别人都在争权夺利的时候只有汤和急流勇退 无论是那种原因都不会让朱元璋杀他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