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散怀,淡是自然。这是以涵养、学问和心境为核心,以技法为基础的最高形式的笔墨呈现。书画实际就是个人表现,这个个人表现要综合地分析,不是用墨一泼、大笔一挥的个人表现。字要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一个人有学问,在字里面就表现学问,一个人老老实实,在字里面就表现老老实实,这是一个精神状态的反映。一个人如果喜欢喝酒、性格豪爽,那么适合画大写意,画工笔不会很好,反之,一个慢性子、脾气缓的人画工笔就会很到位。

艺术作品中“散”到什么程度、“淡”到什么程度,表现了个人修养和境界到达什么程度。魏晋风度以潇洒、直率为主,唐代就以严整和规矩为主,因此书法风格完全不同,达到的境界也不相同。历代的书法大家没有一个是因为做作和不自然而达到很高境界的,这也体现了散和淡。

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没有好的修养和博大的胸怀是不行的,如果一个时代有了许多大艺术家,表明这个时代的修养和胸怀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书法和绘画是一个时代的折射,像镜子一样,能够看出这个时代是否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从这一点来看,书画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书法家应该是有学问的人。光练技巧,想着赶紧把字写好,结果还就是写不好。书法既不能不讲技法,又不能光讲技法,老是在技巧上下工夫,就会走向歪门邪道。书法的技巧如果不故弄玄虚的话,一天就讲完了,但练起来却是一辈子的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雅俗共赏”。证据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不懂书法的人看着很好看,懂书法的人也感觉喜欢,有高深造诣书法家会爱不释手,
这就是所谓“雅俗共赏”。那王羲之又是怎样的表现“雅俗共赏”的?其“雅俗共赏”方法、标准又是什么?以及对书法艺术产生的什么影响?且待我道来。
“雅俗共赏”,顾名思义是指:有有学问、知识的雅士和没文化、没学问的俗人在欣赏书法艺术品时都能得到美的感受,故而称之。谁的作品有这么大的本事?能满
足不同人之需要?而且都为之叫好?达到如此高境界?众口难调在当今已不存在。其他的书法艺术我不知道,但在书法方面中我只知道一人,那就是称作书圣的王羲
之先生。从一千多年以前到今天还这么“火”,令人惊讶,站在流行的角度,王羲之的书法应当是流行中的流行,从古代一直流行到今天。是什么原因使他达到这么
高的书法艺术境界?笔者认为,是“雅俗共赏”。原因有三:好看、层次和永恒,缺一不可。
一、好看。

最好的书法是好看的,“雅俗共赏”的。书法是视觉艺术,一件好的书法作品首先要好看。就如同一首歌曲,首先要有好的旋律,要好听,只有好看、好听了才有可
能被欣赏、被传颂。就如在看电视首先是感觉,不好听、不好看立即换台,根本不会去考虑后边的内容如何。由此证明,在初次接触的时候,靠的就是印象、感觉,
只要印象好、感觉好就可往下进行,这也许就是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好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就这么简单,不需要理由。如:在生活中,父母判定儿子学习的
好坏就是看他的学习成绩,这是一硬性指标,不需要其他理由。再看王羲之的书法,首先是好看,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从到今天,其影响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大书
家都不能相比的。这种永久性的磁性、张力、和穿透力,深深地打动着各朝各代、各个层次的人们的心灵,受到人们的爱戴和青睐。而随着年代的久远,科学技术的
不断向前发展,王羲之的热度有增无减,而且还在不断地升高。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是什么原因使王羲之的魅力无穷?一千多年来风采依旧?是各朝各代达观贵人
的推崇?还是黎民百姓的酷爱?以我看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有,关键就是“好看”。就像糖一样,谁吃都是甜的;像肉一样,谁吃都是香的。
二、层次。

最好的书法是有层次的,是分里层与外层的。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说的就是层次,热闹就是表层,门道就是内层。不同层次的人看到的也不
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如老百姓看王羲之的书法看到的是表层,结构匀称、线条流畅,像绿叶丛中一点红,是一亮点,吸
引着眼球,凭的就是直觉感受。而学者和书家看着也好看,不过又多了一层是往里看,他不仅仅看到了外层,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内层,看到了它的内涵。学者和书家
常去欣赏王羲之书法形成的原因、风格的特点、书写的技巧等等,常被书法的精彩所感动。就像那好吃的糖,使用者只管使用,知道甜、好吃就行;研究者就不同
了,不但知道甜、好吃,还要知道它为什么甜?为什么好吃?知道糖的分子结构等等。因此,在书家的眼里,王羲之的书法,添之一点则多余,去之一点则不足,其
造型达到如此的严密,其意境达到如此的深度、广度,不得不使人感到惊奇、佩服。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表里统一、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
三、永恒。

最好的书法是永恒的,是不受时间、空间制约的,她像太阳一样永远地闪烁着光芒。王羲之的书法就是从晋朝以来一直照耀着书坛,同时也造就了很多书法大家,形
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如王献之、米芾、、董其昌、王铎、梁同书、白蕉等等都出于王羲之的门下,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大大地丰富了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创
造了一个个新的亮点。

王羲之的书法是永恒的,他的永恒是唐代皇帝的慧眼,发现了王羲之的伟大,举国上下收集王羲之的字,集成留在了世间,故李世民也是伯乐,为
王羲之书法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对王羲之书法的酷爱,把唯一的真迹殉葬。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作品都是摹本,但这丝毫并不影响王羲之书法
的地位,反而大大增加了神秘性,可爱性。

从以上的例子看出,美就是美的,谁看都是美的。不美的,自己怎么说,那也不美。有一天我们单位的老领导突然问我:“xxx的招牌是xx写的?”(是一位有
名的现代书家)我说:“是啊”。“那写的算什么啊?”他很认真并带者不可思意地语调说。弄的我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弄的我也真的不好解释。
老百姓到底欣赏什么呢?标准是什么?反正不欣赏。带者这个问题,有一次我和一位书家谈论及这个问题,我问:“如果书法评选像歌手大奖赛一样让群众参加,是
否就会公平一些?”他说:“不行,他们懂什么。”我没有往下说,我想站在书家的角度,老百姓是不懂书法的,因为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有道理。如果站
在老百姓的角度上说,作品发表就是让人看的,也没有说不让老百姓看哪,老百姓看了也有发言权,可说好也可说坏,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审美观。对食品来说:好
吃、不好吃,对事物来说:好用、不好用,好看、不好看,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理由。我在想,写字是要给谁看的?这很关键,有的说我写字是给自己看的,有的
说我写字是给行家看的,有的说我写字是给大家看的,这就为不同的欣赏者提供了的对象。不过一旦发表就属于大众的,就要接受不同的声音,只要是真诚的,不管
说什么都是对的,因为站的位置不同、层次的不同,此时作者一定要表现出大度和宽容,能听进去好听的,但更能接受不好听的,或许正是这不好听的对你会有很大
的帮助。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都说好那?这怎么解释?通过写这篇文章,我才找出答案。真正的美,谁看都是美的。再者,做为一个书家,要从王羲之的身上看到什么,学到什么,怎么才能适应广大欣赏者的需要,达到“雅俗共赏”之高度。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追问

你讲的是书法造诣,概括起来可以用“超凡脱俗”四个形容,从书法本身来讲,我觉得是“收放自如”

追答

一个是境界,一个是气势。

追问

有人认为书(诗)画同源,你认为呢?

境界也就是意境吗?

如果非要分出来,气势重要还是境界更重要?

曹丕认为写诗气重要

追答

气势和境界是两种不同的范畴,两者没有可比性,同者表现形式不同,内涵不同,就像公里和公斤谁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7-28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有常,事物的精髓或核心部分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常通精要通持久通规律。
明朝思想家文学家道士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中有这么一个关于常的格言:“酡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常合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常合社会规则,常合做事办事的程序,常是经常的反复出现的东西,常里有序多,常里稳定多,常合乎事物正常的发展变化,政治经济社会家庭人生是常态化的好。
有常有助于物动向好的一顺百顺一伏如梳风调雨顺事务周全顺妥的这么一种事物的存在状态。
艺术是为人服务的,人讲究对己有利的,社会是看重艺术的良性影响的,常态事物是人类在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进化中形成的,人的表现有常影响力是大的,他人是易肯定的。
第3个回答  2016-09-16
以无书胜有书,以无法胜有法。追问

道?

我觉得是“收放自如”!

第4个回答  2016-09-16
书久屡伴神援笔,夜深时遇鬼观书。追问

难道你认为书法最高境界?

追答

书法最高境界是无法。

追问

是道吧?

追答

弄得太高深了吧?什么“道”?大不了一个写字的事,雕虫小技而已矣。写字也不过如同庄稼人种地,木匠做家具,陶工制壶,有的人用功复能有心,做出来的人多喜欢,有的别人看不明白,就不入眼。但书法的意义在于从最简单事情入手,培养出来大众(或曰全民也不算过分)的审美意识。比如西方人认为油画是艺术,能画好的油画的人就叫“艺术家(artist)”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为之。而写字,其精义内涵工夫与作画实有想通处。故每一个会写字的人都可算得艺术家——无论他(她)字写得如何,最起码他(她)已经接受了专业的训练,惟西方艺术家也大有画了许多画却没有出名竟没有一幅卖得掉的。以此,使整个民族受到基础(甚至专精)的美学教育和训练(不止如大学艺术欣赏课的只欣赏,要在还有亲自动实践,体验。并几乎终其一生努力不辍)以此中国古人工匠做器,传到今天几乎都堪称“宝”,而今之妄称“大师”者亦不可企及,这也是原因之一。虽然,亦小数也,云何“道”哉!道也者,其义大矣,此等小数,何足亵渎“道”之名?道也者,唯天道地道人道而已也。他者皆不足名。观倭人动辄以“道”命微末不堪物(书道茶道剑道柔道云者),此实不知道之过,道之谬用也。总不是自己东西 用起来也就不珍惜。胡乱命名,假道之名行装神弄鬼之实而已矣。实不足与论。吾耻倭人之言“道”!把真正的道弄庸俗了无意义了,等到真要用到“道”的时候(“王道”乐土)却不知到底该怎么做,于是只会浑蛋杀人防火,最后还是自己灭亡了自己。“道”不可滥用的!切记,切记!

追问

只有老子可称为道,高深莫测

你讲得好!

问你一个关于书法问题,书法本身力度如何控制呢?简单再问你,什么时候轻,什么时候重笔,就一个字而言,如果用轻笔(笔尖),有重笔画相比较,如何做到收放自如,不能太刻板,太死感觉呢?为了增加给人美观感觉,握笔(转笔)如何做到?

追答

没有定法 据个人条件及程度而为之,不拘其法,达其效而已。故古人书有用毛颖,有用发束,亦有用帚慧者,何必拘于定式?及其书成,人亦称之。而刻意模仿其微枝末节者,所出必下下品!

追问

你同意“临摹”吗?

追答

有比“临摹”还过分的,叫“描红模字”不取!

读帖足矣。

有兴致就“宁”两个字。比如,兰亭序中“茂”字“能”字“察”字,不临绝对写不出来。不知这厮到底怎么写出来的!八成喝酒到了半醉半疯样。若让他自己再写一遍也写不成原样了。所以说偶得神援笔。那一笔是有神帮着写的。一晚上不停地写一个字,偶尔也能忽然就写出一个远超自己平常水平的字来,自觉也能进书谱,不比古人差。问题是想再写一遍,就怎么都写不出来了。所以才没法赶上古人,让他们白占了风头去。

追问

你讲得很好!我完全赞同你的意见。

我反对“临摹”,像一些字帖,不知道那些老师是怎么教的,让小孩子去“描红”,限制了个性发展?

兰亭序是临摹本,那么它真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一个临摹本为什么可以流行一千多年?

追答

要是又人知道也就不那么神秘啦!

追问

听讲是唐太宗用来做陪葬品

是唯一的真迹

那这样王弃之在世上根本没有真迹,没有见过,那些临摹本又是怎来的?如果临摹本都可以流芳百世,那么真迹岂不是还能得了?

追答

啊,这个临摹名帖造假的和我们前面所言的初学书法入门所用方法之辨是两个概念。前面所言谓初学书法者宜多读帖胜于刻板描红临帖以免不辨优缺短长,误将前人不足之处也学了。如钱钟书所谓“蹩脚的裁缝第一次学做西装,将人家旧西装上面打的布丁也照样抄下来做在新衣服上面”(大意非原话)多见乃知各家所短所长,入手自然起点高,能扬长避短,不拘泥于一家之法。至于那些刻意要隐藏自己专摹他人的,本人就已经是名家,偏要冒充别人欺世,这本事并非人人能为之者。和初学书者之临摹,并非一事。不可一概而论。

哎呀!这个好像成了未争论而争论,如你们日本寺院和尚的做法。有点儿钻牛角尖儿。

王羲之真迹有存世者。所谓无者,是指其最具代表性,个人风格的兰亭集序。其它的都不太出名,也未见得都好。不然王羲之老年后游历河北(黄河以北广大地区,非唯今之河北省或冀地,见北朝碑刻而后知不足更悔自己年少轻狂之作大哭而反。这存世的作品就有许多让你的国家给掠去了藏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不知你们要它何用?或是为留着将来卖了换钱买军火征服世界?还是为了自己学习中国书法方便,学好了来跟中国吹牛?争夺汉文化正统的地位?都很无意义也无聊。也许为了像你这般,时不时拿出来借此提醒挑衅一下中国人须,并在被中国赶超抛在后面的失落感找回点心理平衡。也让对方别忘了日本曾经多么邪恶凶顽?永远的搞不懂的滑稽日本。

追问

只是想别人临摹到底有多像?就想后世临摹王弃之的一样

追答

王羲之你怎么总打成“弃之”。羲字拼法是(xi)是故意的,在“讽谏”吗?不过你汉语的确不错了。不知在这里几年了?

并没有人弃之。其神还在此处。习写字的人,偶尔也要离开书案吃饭睡觉,出门买墨买纸,然而偶然见到屋子里没人在写字,并不表示主人便把自己的事情抛弃了。只是灵活变通。并不必总一直趴在那里装样子给人看。装样子得不到精髓,只能得皮毛,甚至皮毛也不能得,就像日本人学中国文化。好像挺认真,内行人一眼就看出是假的。

追问

你很谦虚,不想去模仿大师范作品,就讲自己不能为之,有你这份态度,足可以比拟大师的气势

我原来去过北方3年,现在在南方,普通话一直不好

我有一个亲戚,算是书法家,书法造谐真的不错,在香港卖字,日本人经常光顾,很喜欢他写的字。不过我想讲一点他的字和人一样没有脾气,狂草缺乏些气势磅礴,正体就是特别端正守规矩,比打印还要漂亮,他的性格平常生活也从不对人发脾气

我还有个问题书法大家怎么区别和给人写对联的人,后者看似也写的不错?

追答

没什么大家小家之分,比如男人娶老婆,不一定非找走红的明星。只要自己觉得她好适合自己。她就是好的。说不定你娶她之后,她哪天也能红了呢——那是你的功劳却不一定是你的福分。自安其分自得其乐,去追逐那虚幻不实无用东西又何必?很多著名后世大书家,未出名时都曾给人写对联卖字挣钱过活。后来机缘巧合,被有些人偶然发现了,捧起来,世人才始趋之。都是并不懂书的,趋势跟风,自以为是附雅实际在随俗的蠢货。就如时下的不管通不通英语都嘴上总带着OK的那些人,恶心!

也好比导演之拍电影。真正的好导演只会用与自己作品中人物要求条件吻合的演员 并不一定要什么“著名”“当红”“影星”“大腕”之类。而庸才的导演则必须用这些,以为越多越好。但用再多却依旧拍不出好作品。比如笨蛋的厨子把所有高档食材什么熊掌鲍鱼龙虾海参凤爪豆尖等等所有好东西都放进一锅里熬煮,却并不能成为美味。而好的厨师,只用一条白菜一碗汤汁便同样做出美味绝品。好的导演创造明星,笨蛋愚蠢的导演追求明星。所以那些专门为明星定制的偶像电影,从来不会有好东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