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认为清朝没救了?

如题所述

1895年4月17日,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但这并非是荣耀的象征,相反是中国近代史的耻辱。就在这一天,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中方和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日方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国耻与《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也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而作为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主要负责人,李鸿章在外被日本人按着脑袋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内受到了无数国人的指责与唾骂,他的内心并不好受。在跨出日本领土的同时,李鸿章发下毒誓:余生再也不跨上日本领土一步。

被免职的李鸿章

回到国内,为了找到背锅人,也为了及时平复民怨,清政府立刻将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职务全部解除,在任25年的李鸿章就这样赶回老家,赋闲休养。1896年春季,沙皇送来请帖,希望清政府前去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

再度启程,目标德国

慈禧太后想起了赋闲在家的李鸿章,为了让他出去散散心,便将这次访欧任务交给了他。此时的李鸿章已经73岁高龄,为了担心自己发生不测,他提前命人打造了一口金丝楠木棺材,随自己一同访欧。他先访问了俄英法荷比等国,将最后一站定为德国。6月,李鸿章等人抵达德国,德国司令官在火车站迎接他。之后,李鸿章受到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接见,还在外交官的陪同下,参观了德国很多地方。在这次的旅程中,李鸿章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让人震撼的差距

要知道,当时的德国已经开始使用电灯照明,还出现了有线电话,李鸿章甚至用电话亲自与威廉二世进行了通话。交通方面,德国已经有了轻轨与火车,即使是远距离运输,也非常便捷。除此之外,最让李鸿章开眼的,自然就是军事方面了。

他参观了德国钢铁制造厂,亲眼看到平整的钢板和圆滚滚的钢管从机器中被一个个吐出来,简直难以置信,惊得目瞪口呆。在其储备仓库中,大炮、枪械等武器排列得整整齐齐,传出阵阵寒意。此外,德国还进行了军队演习,当德国军队整齐划一地从李鸿章面前走过时,想到清军已经如此脱节,李鸿章羡慕不止。而在他离开之前,德国方面还专门赠送了一尊克虏伯大炮给他

这一叹

等到李鸿章重新回到国内,看着眼前的现实世界,忍不住发出了长叹。落后就要挨打,正是由于清政府的坐井观天心态,逐渐与西方国家拉开了差距,在被动之中挨打,这才是不争的事实。而李鸿章已经古稀之年,面对清朝的烂摊子,他已经无能为力。中国究竟何时才能发展起来,他更不知道。

这一长叹,夹杂着各种辛酸与无奈,也为自己的力量渺小而悲叹。好在,如今的中国历经种种艰辛,终于换来了令国人为之骄傲的各种战果。若李鸿章在天有灵,想必能够欣慰一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5
这是因为李鸿章被德国先进的制度以及先进的武器所惊叹,而大清朝在短期内是无法赶上的,所以才发出这样的感叹。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