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生前花钱无数的封疆大吏,为何在他离世后,家中却一贫如洗?

如题所述

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天下惟庸人无谤无誉"。任公的这句话,本有为背负"卖国"骂名的传主李鸿章说两句公道话的深意,但若用在晚清政坛的另一位封疆大吏身上,却也恰到好处,而这个人,就是曾任清末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张香帅,张南皮。

有趣的是,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境遇有些惋惜,而对张香帅,却没什么好感。仅以"浮华好名"概括对他的印象。或许这与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跟张之洞不和的往事有关系?限于史料,暂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任公"抑张抬李"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影视剧中的李鸿章)

这样说来,鼎鼎大名的张香帅,竟然只是一个空有其名,无有其实的庸官吗?倒也未必。梁开头不是都交代了吗,平庸的人与毁誉参半是不沾边的,既然世人对张之洞的评价已经出现了分歧,那不正说明,张之洞也绝非碌碌无为、等闲之辈吗?

对于当时的晚清政坛来说,张的确称得上是一个人才,例如,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对于政治风向变换的判断非常准确,同治帝得天花驾崩后,慈禧想把奕譞的儿子载湉推上皇位,结果有不少大臣站出来反对,同西太后作对。那时候,慈禧羽翼未丰,所以颇有些头大,可也就是这个时候,张之洞却挺身而出,引经据典,支持慈禧的决定。这一举措无疑为犹豫不决的西太后打了一针强心剂,也让她记住了这个力挺自己的年轻人。



(影视剧中的慈禧)

不过,如果以为这就是张之洞才能巅峰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人行不行,还得事情上来磨练,1884年,中法战争的爆发,很快改变了清廷的权力格局,也让张置身于其中,他的思想,因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火,随之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当时,法国吞并越南之用心酝酿已久,为了趁乱扩大势力范围,法国殖民军还试图染指中国的两广一带,西南前线告急,张之洞当时被派往两广,临时担任两广总督一职,组织调度抗法战争事宜。

由于张之洞的有效措置,后方援军及时驰援广西前线,挫败了法军对镇南关的攻势,还乘胜追击,收复了谅山等要隘。但是,与陆上战争胜利形成对比的,则是福建水师被法军舰队偷袭,几乎全军覆没的惨败,张之洞的好友张佩纶也因指挥不力,撤职发配戍边。海战的失利,也让张之洞等一批清朝官员在局部胜利之余,开始重新思考,东方与西方的差距。



(镇南关大捷)

沉痛思考的结果,就是张之洞对于清流所嗤之以鼻的洋务事业的探索和接近。军工企业和新军,他李鸿章办得,我凭什么办不得?在两广总督任上之时,张之洞就开始委托人从国外采购机器,同时还不忘延续传统之文脉,兴办广雅书院,这倒也符合他清流出身的背景。

但是,清廷很快改变了让张留任两广的主意,而改派他到湖北主政,担任湖广总督一职,张之洞不知道,他这一去,就是近二十年。

到了湖北后,张之洞仍然惦记着在广东时候采购的机器设备,除了办工厂的设想外,张还极力主张清廷修建铁路,连接起北京和汉口,其间贯穿河南与山西等内陆省份,为内地现代化起步奠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9
清朝的清正廉明的好官:丁宝桢,为官刚正不阿,从不贪污受贿,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钱都用了建民生工程,所以一贫如洗。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