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胜利,明朝最后是否续命成功?

如题所述

明初,一场叔侄间的纷争彻底改变了明朝200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的命运也因此改变,但此次明朝命运的改变是否为明朝增加“寿命”了?如果是朱允炆赢得靖难之役,他能开创一个比朱棣更长久的明朝吗?


朱棣青铜雕像

靖难之役前明朝的环境

经过明初“工作狂”朱元璋治理,明朝江山基本稳定了,但是北方有蒙古族军,东边亦有不定期的倭寇骚扰,南边是越南等国的蠢蠢欲动,西边还是相对太平。朱元璋为了守住北方的边境,让自己儿子朱棣、朱权等守卫,北方防线可以高枕无忧。东边的倭寇一直都是明朝最头疼的事情,但倭寇只是“小打小闹”,影响不了明朝的命运,南边与东边情况差不多,对明朝构不成威胁。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以后,面临最大问题就是藩王拥兵问题,所以主动采取了削藩。

如果他削藩成功,那么意味着北方防线将无人镇守,北方的蒙古军会经常骚扰明朝的北方地区。

建文帝性格慈善,崇尚文治,向往儒家的仁政,他并没有沿袭朱元璋武力威震四方体制,大刀阔斧地改掉了尚武的风气,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

不是建文帝执政的政策不优良,而是明朝建立初期还需要强大的武力震慑四方,此时不宜过分偏重文治治理国家。


蒙古军

假设建文帝一直执政,明朝会出现安定局面吗?

建文帝能够一直执政的前提是他削藩成功,上面我们也提到了,建文帝削藩成功以后,面对凶猛的蒙古骑兵将无任何屏障,建文帝也只能重新安排明朝北方的布防。重新布防北方,建文帝能够用谁呢?好像能够打仗之人已经被其爷爷朱元璋杀的所剩无几,新一代的将领中李景隆、平安、盛庸,他们谁有能挑起镇守北方的责任呢?

朝廷内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掌握朝廷大权,文人获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文臣们再也不用担心像朱元璋时期动辄以一言获罪的情况,因此文臣们胆量也大了。重文轻武、外有强敌,明朝国都还在南京,这样的局面犹如南宋之时的样子,被欺负、蹂躏的日子必定会出现,毕竟明朝子嗣不可能再有如朱元璋如此“牛掰”之人。


朱元璋剧照

如果靖难之役最终建文帝胜利,也会出现弱宋一样的局面,明朝命运不会长久。

朱棣执政,明朝就比建文帝执政“寿命”增加了吗?

即便是建文帝执政会出现南宋的局面,但是明朝毕竟不是以前的宋朝,虽然经常遭受蒙古族的侵扰,不过还动不了明朝的根基,坚持一百多年还是可以的。朱棣夺权的成功,使得明朝重新重视军事发展,为了解决北方边境蒙古族的侵扰问题,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伐蒙古,而且还迁都北京,形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局势,即便是这样的情况,明朝还是与蒙古族时不时爆发战争。朱棣及其后人坐镇北京,为扼制蒙古族侵扰起到积极作用,单纯从这一点出发的话,明朝的“寿命”是比建文帝执政要长一些。


朱棣登基以后,大肆杀戮了一批忠于建文帝之人,即便是大肆杀戮,历史也难以掩饰朱棣的风采,编撰《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这些历史上的大事件都与朱棣决策有关,如果换做是建文帝,他很难有这样的魄力。当然朱棣死后,明朝出现了著名的仁宣之治,把重武轻文的明朝也逐渐纠正过来,使庞大的明朝走上正轨。

朱棣的果敢是建文帝无法比拟,而且朱棣一朝朝臣的能力远超建文帝朝臣,即便是有方孝孺这样的“才子”,在“三杨”面前也会黯淡无光,因此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朱棣都使得明朝“寿命”增加。


由于朱棣“造反”登上皇位,他非常害怕别人再造他的反,所以加强特务机构的建设,重新重用了锦衣卫。本着怀疑一切的态度,朱棣也不放心锦衣卫,又弄出了东厂来监视满朝文武以及锦衣卫,明朝“发达”的特务机构初步建立。像朱元璋、朱棣这样有实力的皇帝,可是将锦衣卫、东厂完全掌握在手中,但是朱棣后代子孙能力不如他强,致使明朝出现宦官专权的场景,这样以来就大大削减了明朝“寿命”,在朱棣登上皇位200多年以后,明朝灭亡。


锦衣卫即便是明朝有东厂、锦衣卫的“祸害”,但是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还是为明朝“续命”成功,否则,按照建文帝执政下去,明朝会更早灭亡的概率非常之高,因此靖难之役对于整个明朝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让明朝的“寿命”增加数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