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羿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有何不同?

如题所述

【内容摘要】孟获这一名字为世人所熟知得益于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七擒孟获”这一故事使得孟获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但在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孟获形象则与汉族史料记载中的存在较大差异。文章结合西南地区布依族、彝族、白族的民间文学与汉族史料对孟获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呈现出更加立体、丰富的孟获形象。

【关键词】传说 民间故事 史料 孟获形象

提起孟获,汉族人脑海中浮现的定是那个有勇无谋,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少数民族头领,汉族史料中记载的孟获大都如此。但在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心中,他有着许多身份,他是彝族人民的先祖、英雄和神明;他是布依族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也是白族人痛恨的强盗。文章首先列出汉族史料中有关孟获的部分记载,再讲述西南少数民族文学中关于孟获的传说故事。通过比较,既能使得孟获这一形象不再单调,也可以看出汉族史料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孟获有着很大差异。文章一方面着力呈现出不一样的孟获,一方面也将对孟获这一形象的多样性进行分析。

一.史料记载中的孟获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对诸葛亮南征的记录只有寥寥十二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最早记载诸葛亮曾到过云南永昌境内的是唐人樊绰的《云南志》:“永昌城,古哀牢地,在点苍山西六日程,西北去广荡城六十日……西边大洞川,亦有诸葛武侯城。”对孟获这一人物更是只字未提。

而时代相差不远的《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南中志》都有记载,在《汉晋春秋》中如此记载:“建兴三年,亮在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看营陈,若只如此,既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耳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则记载:“孟获为御史中丞中丞威慑百僚,乃以夷叟为之者,以其无族姻,远朋党也。”元人张道宗的《纪古滇说集》详细记载了孟获抵御诸葛亮的事迹:“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征越嶲,乃建兴三年春,至南中,所在战捷,由是斩雍闿等。雍闿乃益州军之耆帅,阻抗汉兵,亮斩之,遂平。时孟获替为梁王,诱扇诸夷,越嶲皆应。……亮经会川,历三绛,弄栋而抵永昌,断九龙山脉以泄王气,遂时孟获生擒于营,使观营垒,七擒七纵,以知亮有天威也。回兵白崖,立铁柱以绝南征,改益州曰建宁,以仁果十七世孙张德龙那领之。”

由此可以看出孟获所处年代为公元225年刘备死后至诸葛亮掌权的这段时间。那时候南中多郡都发生了叛乱,反抗蜀国的统治,其中益州大姓雍闿的势力最大,孟获曾经说服联络益州各叟族和雍闿联合叛乱。雍闿死后,孟获成为叛军的首领,继续对抗蜀国军队。在与诸葛亮的对战中落败,被生擒。《汉晋春秋》中出现了“七擒孟获”这个典故,但是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只被生擒了一次:“夏五月,亮渡,进征益州,生虏孟获。”之后孟获诚服,获封御史中丞;“亮收其俊杰建宁霎习、朱提孟淡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淡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这段话说明诸葛亮十分肯定孟获的才干以及西南夷叟对于诸葛亮的敬佩。

根据史料我们不难看出,孟获作为当时云南少数民族首领,勇于抵御外敌,有勇;善于鼓动人心,有谋;能与诸葛亮长时间对峙,其谋略在少数民族领袖中并不常见;七擒七纵后归顺,顽强却不顽固,能得到诸葛亮赏识在蜀汉任高官岂是庸碌之辈。

二.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孟获形象

1.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孟获形象。彝族《孟获的传说》有不同的版本,其中楚雄流传的版本说孟获住在昆明坝子里,领众人引黑龙潭水入坝筑造了昆明城。后来诸葛亮南征,孟获兵败被杀,可是当晚上星星出来后他又活了过来继续战斗,官兵十分惊讶但却无计可施。谁知孟获的小妾被官军贿赂泄露了这个重要的秘密,官兵再抓住他就把他的心烤干,他就再也活不过来了。孟获死后变成了神,埋在昆明的一个桥底下,并有预言当扁担开花的时候孟获就会活过来。在这个传说中孟获被描绘成一个神通广大,能在短时间引水造城的神人,并且有不死之身,带领人民抵御外敌。可以看出彝族人民对于孟获的崇敬,他的英雄气概一直激励着彝族人民,并且盼望他能够早日归来。

而在云南宣威地区由高理发口述的《孟获的传说》中,孟获的彝名为“则朵阿窝”,他出生时天降异象,从小聪明过人,勇猛不凡。十岁时出去学得十八般武艺,回家报了父仇后受人尊敬当上了彝族的头领。在孟获当头领的这段时间,村寨已经可以自给自足,所以孟获拒绝给蜀国纳贡。随之诸葛亮南征,孟获带兵抗争,七次被擒,不过也抓住了诸葛亮五次,最后孟获十分感动,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到蜀国做官了。诸葛亮和孟获结为兄弟,孟获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最后战死沙场。汉人和彝族人民都称赞他的光辉事迹。

而在四川凉山地区则流传着另一个版本有关于孟获的传说:《勒格诗惹》,这篇长篇英雄传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由李鉴踪前辈于1986年春天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采集。古时候,在勒格峨卓①这个地方,住着一个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的彝族部落首领,他的名字叫勒格勒普,属于木勿勒格氏族。由于他聪明能干,当地的部落民都尊敬地叫他为勒格诗惹②,他的汉族名字就是孟获。诸葛亮南征的时候,雍格诗惹作为部落头领带领族人迎战,结果只有他吃了败仗,所以大家一致推举勒格诗惹也就是孟获为盟主。孟获先是和诸葛亮斗智,虽然输了但也把诸葛亮引入陷阱。孟获联合其他三个诗惹围攻诸葛亮,打了九年仍然没有战胜他。于是双方最后商定:一,停战,孔明撤军;二,蜀国可以过来和彝族人做买卖;三,各诗惹分管自己的地盘,蜀国不能干涉。这个结局就明显和汉族史料及楚雄地区的“平定南中”大不相同。

无论是楚雄、宣威还是凉山地区,在彝族民间文学中,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彝族人民对孟获这个民族英雄的无比崇敬。

2.布依族民间文学中的孟获形象。不仅仅是彝族,其他少数民族如布依族也流传着孟获的传说。由兴义县田维珍等讲述,李子和等人整理收集的《花米饭》就把孟获作为当地布依族的民族领袖。兴义县下五屯一带,每年旧历六月二十四,每家每户都会用各种果子把米饭染成各种颜色,与生牛肉放在一起,用来祭祀民族领袖孟获。

故事大概讲的是很久以前孟获是当地布依族的首领,他很会打猎、种庄稼,并把这些技能教给村民,乡里的老百姓都很爱戴他。诸葛亮南征来到这里,孟获和他鏖战不休,难分胜负。后来孟获被孔明用计抓住了两次,他十分佩服诸葛亮的本事,诸葛亮也尊敬他,两人结为挚友,约定以后互不侵犯。可是当诸葛亮回去后,蜀国的一个边将带着许多人马过来了,他住在离孟获村子不远的地方。他打着蜀国的旗号剥削敲诈百姓,还侮辱孟获,要孟获叫他叔。孟获义愤填膺,集合百姓把他的军队打得屁滚尿流,还戳瞎了边将一只眼。那边将一直准备报仇,直到有一天他得知孟获要去山上祭祖,于是一大早就带人在路边设下埋伏,孟获不知情,结果被包围了。厮杀一天后最后只能乘着雾大逃到山上去了。山上的孟获过着原始人的生活,靠各种颜色的野果和生牛肉为生。这边瞎眼边将听说孟获跑了,暴跳如雷,于是把努力发泄到村民身上,打算把村子烧了。孟获在山上看着火光冲天的村子,忍无可忍冲下山保护村民。在一番苦战后孟获战死。据说诸葛亮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悲伤,并且下令判了边将死罪。村子里的人十分怀念孟获,于是每到旧历六月二十四他们都会祭祀他。大家想到他在山上吃的五颜六色的果子,就用染色的米饭和生牛肉祭祀他。

3.白族民间文学中的孟获形象。在滇西的大理白族也流传着大量关于孟获的传说,但是和彝族与布依族相比较,孟获这一形象竟与《三国演义》中更为相似,诸葛亮的地位显著提高,有的白族村民更是将他奉为神仙。

比如在祥云县流传的《诸葛寨的传说》中,面对西征的诸葛亮,孟获并不是拼死抵抗,而是连夜逃到祥云县,最后还是被诸葛亮在一棵空心树下的山洞里被抓获,并处死。剩下的传说则是关于诸葛亮如何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打败另一个山大王“梁王”,后来,崇拜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人们,就把当年诸葛亮驻扎国的小山称为“诸葛寨”。而在苍山脚下的西洱河边又流传着《诸葛亮与塘子铺》这个传说,传说诸葛亮六擒六纵孟获后,孟获带着残兵败将往哀牢山逃,求助于“藤”国,沿路还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于是诸葛亮为了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塘子铺安营扎寨,誓要七擒孟获。与《三国演义》中如出一辙,诸葛亮用火攻击败了藤甲兵,第七次抓住了孟获。七次被擒的孟获再也无颜面反抗,表示愿意归顺。诸葛亮还好言相劝:‘这次南征,是为了蜀国统一大业,并非为了抢夺你的地盘,只要你愿意归顺,你的地盘还归你管。诸葛亮班师回朝,但是塘子铺的居民都依依不舍,于是诸葛亮就赐给他们刘、杨、郭、李、路五个姓。最后等到诸葛亮去世后,塘子铺的村民把诸葛亮奉为“五姓名首来安景帝”,年年祭祀,直到今天。

三.结论

通过汉族史料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可以看出就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所言:“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三国演义》极力贬低孟获,而掩盖了孟获的真实形象。再通过汉族史料与彝族和布依族传说相比较,不难发现这两族人民对于民族英雄的无比崇敬和对侵略者的痛恨。最后再将白族与其他两个民族传说中的孟获形象一对比,不禁感叹汉族文化通过诸葛亮这个形象在白族中的传递之广,影响之深。

注释

①峨卓:高原上的一个坝子。

②诗惹:彝族人心目中的神仙。

参考文献

[1]江应梁.诸葛亮与孟获[N].昆明:云南日报,1957(4).

[2]潘民中.孟获族属考[J].许昌:许昌师范学院学报,2013(6).

[3](东晋)陈寿著.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1).

[4](唐)樊绰撰赵吕甫校释[M].云南志校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4
奔月》的夷羿作为落入世俗生活的战士,走出了平凡的伟大,而在与嫦娥的爱情中,他作为“独异个人”为了爱做出了很多牺牲,当牺牲所导致的虚无感不断积累后,终于在嫦娥奔月后对压抑已久的虚无进行反抗。反抗失败后,夷羿从原先的虚无主义转变成虚妄主义。
关键词:夷羿;战士;个人;虚妄;牺牲
一、引言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用“革新的破坏”方式改编了中国传统的历史神话。这与用先贤的纲常伦理来证明自己思想的正确性不同,鲁迅解构了原有故事中赋予人物的思想伦理,仅保留了故事框架。正如尼采的“重新估价一切价值”,鲁迅在传统文化的解构中,重建起自己对文化的现代性解读。
《奔月》虽然以“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这两个神话故事为题材,却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没有把射日英雄夷羿塑造成一个可歌可泣的人物,而是沿着“人的文学”的思路,解构夷羿的英雄性和传奇性。鲁迅在“油滑”的字里行间,让读者对英雄落入世俗生活进行思考。
二、夷羿从射日英雄变为生活英雄
夷羿的功绩在小说中没有用现在时态呈现,而是用回忆往事的方式进行,着重描写了英雄完成业绩后的遭遇。这是鲁迅所关注的,即关注人物的命运走向。小说中的夷羿是一个为了物质生活奔波的人,但并不意味着他走向了英雄末路,还没到连普通人都不如的可悲境地,因为英雄也需要生活。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把人格需求分为了5种,其中生理需求指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睡眠等。夷羿和嫦娥对食物的要求是生理需求,而夷羿射封豕长蛇属于人格理论中的自我实现,这是一种“顶峰体验”,然而这种自我实现只是偶然事件,并没有占据生活的全部,不可能每天都有封豕长蛇。在人格需求的金字塔底层仍然是物质生活,夷羿仍要处理琐碎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14
今天继续给大家带来中国历史--夏朝。

“后羿射日”的典故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一一表述,那么,历史上的后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据史料记载:后羿,又称“夷羿”、“羿”,“后”是夏代君主尊号,“羿”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今山东德州人),生于今山东省德州市。夏后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不久,羿驱逐了相(夏朝第五代君主),自己当了君主,是为夏时代第六任君主,后被家臣寒浞所杀。

历史上的后羿与神话传说中的后羿是同一个人吗?
后羿射日

由此可见,后羿的名字应该称之为“羿”,而“后”是对其当上君主之后加上的尊称。从夏启开始,夏代君主采用由“司”(si)字反写而造成的新字“后”(hou应读“司”音)字作为自己的官方正式头衔,一直沿用到公元前1640年(夏桀末年)。故“后”是夏代最尊贵的称号,且由于“司羿”确实掌握过夏初的王权,所以后世尊称“司羿”为“后羿”。在太康(夏启的儿子)不理朝政的时候,其时的“司羿”以王宫侍卫负责人的身份发动宫廷政变,将太康五兄弟逐出皇宫,自己摄政。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久而久之,“司羿”就变成了“后羿”。

看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了,神话传说中的后羿与历史上的后羿并不是同一个人。古时人们崇拜自然而又敬畏自然,因而就需要一个英雄的人物,再加上人们的口耳相传,于是,这两个不同身份的后羿就自然而然的混为一谈,这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精神传承。
第3个回答  2020-11-14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神仙叫后羿。有一天,天帝看见自己的十个太阳一起在天上玩,人间的大地干得都裂开了,小河也都干涸了,出门便是大汗淋漓。人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却也是无可奈何。天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派后羿去处罚它们。

后羿来到人间,爬到了最高的.一座山上,迈开脚步,左腿弯曲半蹲,右腿绷直,左手挽着弓,右手从背上的箭包内取出一支箭,将箭扣在弦上,他慢慢拉开弓,右手一松,射出了第一箭。只听得“嗖”地一声,箭直向太阳射去,天立马没那么热了。后羿见状,连忙掏出第二支箭,向太阳射去,就这样,后羿一连射了九个太阳,地面顿时凉快多了。当他准备把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下来时,突然响起了老百姓的声音:“英雄,最后一个太阳不能再射了,不然我们可没法生活呀!”天帝知道这件事,十分震怒,心疼被射死的九个太阳,将后羿贬到了人间。

后羿一心为老百姓着想,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
第4个回答  2020-11-14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要想清楚,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对我个人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形象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总结的来说,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可是,即使是这样,中华传统文化形象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这样看来,了解清楚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现在,解决中华传统文化形象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来想:民谚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会走走不过影子,会说说不过真理。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我希望大家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精神,进行讨论。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中华传统文化形象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中华传统文化形象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了解清楚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现在,解决中华传统文化形象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斯珀吉翁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贤妻和健康是一个男子最宝贵的财富。这句话像我生活旅途中的知心伴侣,不断激励着我前进。我认为,要想清楚,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因何而发生?既然如此,可是,即使是这样,中华传统文化形象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要想清楚,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可是,即使是这样,中华传统文化形象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我们要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地,为了根本解决中华传统文化形象而努力。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民谚曾经提到过,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这句名言发人深省。生活中,若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来说,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