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头是什么官职

如题所述

都头
军职名。唐中期诸军统帅之称,后为一部军队为一都的长官之称。唐僖宗时,当权宦官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各都长官称都将,亦称都头。宋各军指挥使下设此官,属低级军官。

晚唐、五代之际,军队中已有都的编制。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宦官杨复光“分忠武八千人为八都,遣牙将鹿晏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等八人将之”(《资治通鉴》卷254)。当时也已出现都头的称呼,“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至其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资治通鉴》卷254注)。中唐时,都头乃是统帅的俗称,如唐宪宗时,刘悟任都知兵马使,人称“刘都头”(《资治通鉴》卷241),这与后来仅作一都的统兵官差别颇大。王建后与韩建等投奔宦官田令孜,“皆录为假子”,“分其兵为五都”,“因号曰随驾五都”(《旧日五代史》卷136《王建传》)。王建后来成为前蜀开国之君。田令孜除拥有随驾五部外,“在蜀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隶两神策,为十军以统之”(《资治通鉴》卷256)。其中包括天武都、天威都、捧日都、登封都,勇胜都、扈跸部、耀德都,宣威都、清远都等等番号(《资治通鉴》卷258,卷259,卷262)。大将高骈“选募诸军骁勇之士二万人,号左、右莫邪都”(《资治通鉴》卷254),则每都应有万人。可见晚唐时一都兵力,并无固定的编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5
军职名。唐中期诸军统帅之称,后为一部军队为一都的长官之称。唐僖宗时,当权宦官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各都长官称都将,亦称都头。宋各军指挥使下设此官,属低级军官。五代时,都的编制依然流行。军阀朱瑾"募骁勇数百人,黥双雁于其额,号为雁子都",后梁太祖朱温"亦选数百人别为一军,号为落雁都"(《旧五代史》卷64《朱汉宾传》)。

北宋在指挥之下设都的编制,显然也是袭用五代旧制。都一级统兵官,马兵是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兵是都头和副都头,在副兵马使和副都头之下,尚有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按照规定,"副兵马使、副都头阙,并转员后,取拣诸军军头、十将补填"(《长编》卷399元佑二年四月丁未)。但军头看来并非是各支禁兵中普遍设置的军职。[《宋史》卷187《兵志》介绍禁兵各级统兵官,只有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并无军头,而同书卷171《职官志》介绍"武臣奉给"时,军头又在十将之上。《兵志》不介绍军头,也可说明军头的设置并不普遍。]宋仁宗时,欧阳修《乞差武卫人员》奏中说,侍卫步军司"屯驻淄州武卫第六十六指挥","并无正辖官员,只有权管副都头四人,亦并是往年曾在信安军作过之人"。其中"军头刘绪"、"右十将孙荣、田荣、蔡斌"四人"元系本州武卫第九指挥内军头及右十将","准州帖,准步军司牒,权充第六十六指挥副都头勾当"。此外,尚有军头韩筠,左十将徐吉、贺进、谷兴、段干和右十将王清、丁用、楚兴等八人"亦元系本州武卫第九指挥将虞候、承局"(《欧阳文忠公全集》卷118)。可知武卫军中设有军头,十将还分左十将和右十将。然而据《嘉定赤城志》卷18,台州雄节第六指挥编额五百人,除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各一人外,另设都头三人、副都头五人,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威果第六十指挥编额四百人,也设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这两指挥禁兵都不设军头。

按照规定,一都应有一百人,这与实际编制人数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宋仁宗时,尹洙说:"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河南先生文集》卷20《奏阅习短兵状》)可见当时不论是马兵还是步兵,一都实际上也就是近百人。

小说《水浒传》中武松曾担任都头一职。《水浒传》以北宋被背景,按理,北宋的都头该是一个军职,相当于现在的连长。但武松有负责治安的管理,实际上又有元朝都头的缩影。这也反映了《水浒传》撰写的历史背景。

在宋朝,县里根本就没有"都头"这个职务。 "都头"军职名。唐中朝藩镇和禁军中的领兵官称"都将",或称"都头"。宋代于禁军中设都头、副都头,其职位低于指挥使。"都"是一个军事单位。 在县一级,负责抓捕罪犯的称"衙役"。衙役人数不多,大概有十几人,分两个班,每个班的班长称"班头"。 在县里,都头是县役的通称,即凡是县里的衙役,都可以称为都头。这是借用禁军中的"都头"一词,以对县役们表示尊重。 所以,武松等人实际上也就是县里的一个衙役。 需要说明的是,武松还是一个"步兵都头"。 步兵是国家正规军的一种。正规军分步兵和骑兵两种。宋朝的县一级既没有"都"这个军事单位,就更谈不上"步兵都头"这个职务了。所以,武松这个步兵都头究竟是什么职务,其职责权限是什么,就又是一个未解之谜了。
第2个回答  2016-11-03
都头是捕快的头头,专管治安的。武松打虎后就做过清河县的都头。另外补充一点,古代分官和吏,官是拿朝廷俸禄的,就是俗话说的吃皇粮,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而“都头”只是吏,是官员私人聘请的,拿私人雇佣工资,不吃皇粮。按现在的说法是在册编外人员,合同制。这和“县公安局刑警大队长”有区别,相同的是业务范围,不是职业性质,这点要分清楚。所以古时候有“为官容易,为吏最难”的说法。但因为官是随着升迁、贬谪流动的,作为“外来”的官,往往要依赖本地的吏,才可以开展工作,这里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吏则仗着“地头蛇”的优势,可以创建许多的编外收入,这又是为吏最难而又不乏人为的理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25
都头是低级军官。

都头是唐中期诸军统帅之称,后为一部军队为一都的长官之称。唐僖宗时,当权宦官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各都长官称都将,亦称都头。宋各军指挥使下设此官,属低级军官。

南宋之后,都头的军事职能逐渐降低,到了元代,演变成了村以下的一级组织,如孙村一都,刘村二都等等,都有都头,负责都内治安等等。

扩展资料:

小说《水浒传》中武松曾担任都头一职。《水浒传》以北宋被背景,按理,北宋的都头该是一个军职,相当于现在的连长。但武松有负责治安的管理,实际上又有元朝都头的缩影。这也反映了《水浒传》撰写的历史背景。

在宋朝,县里根本就没有“都头”这个职务。 “都头”军职名。唐中朝藩镇和禁军中的领兵官称“都将”,或称“都头”。宋代于禁军中设都头、副都头,其职位低于指挥使。“都”是一个军事单位。

在县一级,负责抓捕罪犯的称“衙役”。衙役人数不多,大概有十几人,分两个班,每个班的班长称“班头”。 在县里,都头是县役的通称,即凡是县里的衙役,都可以称为都头。这是借用禁军中的“都头”一词,以对县役们表示尊重。

所以,武松等人实际上也就是县里的一个衙役。 需要说明的是,武松还是一个“步兵都头”。 步兵是国家正规军的一种。正规军分步兵和骑兵两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3-25
军职名。唐中期诸军统帅之称,后为一部军队为一都的长官之称。唐僖宗时,当权宦官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各都长官称都将,亦称都头。宋各军指挥使下设此官,属低级军官。
晚唐、五代之际,军队中已有都的编制。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宦官杨复光“分忠武八千人为八都,遣牙将鹿晏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等八人将之”(《资治通鉴》卷254)。当时也已出现都头的称呼,“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至其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资治通鉴》卷254注)。中唐时,都头乃是统帅的俗称,如唐宪宗时,刘悟任都知兵马使,人称“刘都头”(《资治通鉴》卷241),这与后来仅作一都的统兵官差别颇大。王建后与韩建等投奔宦官田令孜,“皆录为假子”,“分其兵为五都”,“因号曰随驾五都”(《旧日五代史》卷136《王建传》)。王建后来成为前蜀开国之君。田令孜除拥有随驾五部外,“在蜀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隶两神策,为十军以统之”(《资治通鉴》卷256)。其中包括天武都、天威都、捧日都、登封都,勇胜都、扈跸部、耀德都,宣威都、清远都等等番号(《资治通鉴》卷258,卷259,卷262)。大将高骈“选募诸军骁勇之士二万人,号左、右莫邪都”(《资治通鉴》卷254),则每都应有万人。可见晚唐时一都兵力,并无固定的编额。
发展编辑
五代时,都的编制依然流行。军阀朱瑾“募骁勇数百人,黥双雁于其额,号为雁子都”,后梁太祖朱温“亦选数百人别为一军,号为落雁都”(《旧五代史》卷64《朱汉宾传》)。后唐庄宗得到魏州的银枪效节都,“以为帐前银枪都”(《资治通鉴》卷269),“近八千人,以为亲军,皆勇悍无敌”(《资治通鉴》卷274)。除了某些特种军外,一般军队中也往往有都的编制,后梁开平二年(908),“以右天武都头韩瑭为神捷指挥使,左天武第三都头胡赏为右神捷指挥使”(《旧五代史》卷4《梁太祖纪》)。都头在指挥使之下,实际上表明了都已成为指挥之下的军事编制,北宋大将刘遇在后周“补控鹤都头,改副指挥使”(《宋史》卷260《刘遇传》),由都的统兵官升为指挥的统兵官。在南方,吴越的“苏州有营田军四都,共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范文正公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南汉刘铱“募兵能采珠者二千人,号媚川都”(《长编》卷13开宝五年五月丙寅)。这些都属特种军,看来正规军只怕也采用都的编制。
鼎盛编辑
北宋在指挥之下设都的编制,显然也是袭用五代旧制。都一级统兵官,马兵是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兵是都头和副都头,在副兵马使和副都头之下,尚有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按照规定,“副兵马使、副都头阙,并转员后,取拣诸军军头、十将补填”(《长编》卷399元祐二年四月丁未)。但军头看来并非是各支禁兵中普遍设置的军职。[《宋史》卷187《兵志》介绍禁兵各级统兵官,只有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并无军头,而同书卷171《职官志》介绍“武臣奉给”时,军头又在十将之上。《兵志》不介绍军头,也可说明军头的设置并不普遍。]宋仁宗时,欧阳修《乞差武卫人员》奏中说,侍卫步军司“屯驻淄州武卫第六十六指挥”,“并无正辖官员,只有权管副都头四人,亦并是往年曾在信安军作过之人”。其中“军头刘绪”、“右十将孙荣、田荣、蔡斌”四人“元系本州武卫第九指挥内军头及右十将”,“准州帖,准步军司牒,权充第六十六指挥副都头勾当”。此外,尚有军头韩筠,左十将徐吉、贺进、谷兴、段干和右十将王清、丁用、楚兴等八人“亦元系本州武卫第九指挥将虞候、承局”(《欧阳文忠公全集》卷118)。可知武卫军中设有军头,十将还分左十将和右十将。然而据《嘉定赤城志》卷18,台州雄节第六指挥编额五百人,除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各一人外,另设都头三人、副都头五人,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威果第六十指挥编额四百人,也设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这两指挥禁兵都不设军头。
按照规定,一都应有一百人,这与实际编制人数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宋仁宗时,尹洙说:“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河南先生文集》卷20《奏阅习短兵状》)可见当时不论是马兵还是步兵,一都实际上也就是近百人。
结局编辑
南宋之后,都头的军事职能逐渐降低,到了元代,演变成了村以下的一级组织,如孙村一都,刘村二都等等,都有都头,负责都内治安等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