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听”字为什么是“口”字旁,而不是“耳”字旁?

如题所述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简化字是一个错别字,因为根据意思和英雄来看耳朵才能听见声音嘴巴是发出声音的,所以认为听应该是耳字旁而不是口字旁,但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学问。

听的繁体字
听的繁体字是“听”。这可是一个妥妥的形声字。说文解字里面曾说听即是聆。这繁体字分解来看就是从耳(德),翻译过来就是耳朵有所得。


听的简化字
最开始把这繁体简化时,是根据“从口(方框),厅声”来的,主要是用来指耳朵,可以感受声音,而这个又来源于甲骨文中的写法,在这里没有办法写下来,只能给你们形容一下,甲骨文的听形似耳朵,里面有两个方框,代表的“从口”,是指的人体耳朵里面所感受声音的区域。



繁体字的听可谓是音形意俱全,可毕竟文化改革之后,所有的文字都相减而变,因为笔画较多,所以现在的“听”应运而生。在康熙字典里面的听,是左边一个口字旁,右边一个厂,厂中间包着一个丁。对,你没看错,中间是一个丁,而不是一个“T”。后来为了满足政府对于汉字简化的要求,才把里面的丁改成了后来的一横一竖。也有人认为现在的厅是由于当时工作人员的大意,由于丁和t长得十分相似,工作人员在超模之时便忘了那一勾,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的听。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当时参加文字简化的都是国内顶尖的文字专家,就算他们真的一时大意写错了字,可还有人进行严格的审稿,每一个汉字必须有出处。


“厅”的繁体为“厅”,在《京本通俗小说》里面,听的写法是外面一个广半包里面一个听。所以现在的听看似是错字,可是从俗字角度去研究,又是有出处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5
一 “听”是一个字

《说文》:“听,笑皃(按通貌),从口,斤声,宜引切”;段玉裁《注》引司马相如“亡是公听然而笑”为证。曰:“听,口大皃”;曰:“听,仰鼻,又笑皃”;《集韵》:“听,嗞口开皃”;引杨慎曰:“听、古哂字”;按人笑,多作仰首张口状,故“口大”、“仰鼻”、“嗞口开”、“哂”等义项,均与《说文》所谓“笑皃”无甚区别。换言之,可以说《说文》的解释最准确,最概括。

二 “聼”是一个字

聼,平声,有收受声音(如〈檀弓〉:“夫子式而听之”)、采信、取信(如〈宋史〉卷四四二〈苏舜钦传〉:“大臣归咎于刑狱之滥,陛下听之”)、等候(如徐渭〈雌木兰〉第二出:“念其劳役多年,令驰还乡休息三月,仍听取用”)顺从(如〈五蠹〉:“民固骄于爱听於威矣”)、耳闻之事(如〈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厅堂(这是通假,如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量词(英语tin之音译)和姓氏等义项。

读去声,则有治理(如:“垂帘听政”)、裁决(如:〈论语〉:“听讼、吾犹人也”)、任由(如〈〉第九回:“这江州有个金山寺、焦山寺,听你在那个寺里去”)等义项。

三 “听”是“听”的俗体字

《古今正俗字诂》:“俗浅率以‘听’代减笔‘听’字,音义俱失,殊乖大正”;如前所述,“听”与“听”的读音和字义毫无相通之处,故曰以“听”代“听”是“俗浅”之人“殊乖大正”的陋行。

四 “听”是“听”的简化字

简化字并非49以后的创举。但是,49前后的汉字简化,以严谨、合理作标准的话,可以说后不如前。以“听”代“听”,便是49后的简化字,49前并没这么做。

五 “听”还是(上沂下口)的俗字

(上沂下口),意为“嗞愧皃”(《集韵》),读若沂。

六 小结

“听”被当作“听”的简化字,对于我国文化最大的损失,不是让国民都变成了“俗浅”之人,而是让“听然而笑”这种典雅修辞在日常生活中永远消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