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瓷器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东汉之后,先后经过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东西两晋,十六国的北朝和宋齐梁陈的南朝,这一时期从200年至581年,统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4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陶瓷的发展并没有停滞。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在浙江萧山、上虞、余姚一带的越窑、瓯窑、婺窑、德清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青羊宫窑、固驿窑;江西的罗湖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前代的许多特点,它的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施釉均匀。器物上的装饰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方格网纹和耳面印叶脉纹等,并在谷仓上堆塑各种人物、飞禽、走兽等,极为生动。

从墓葬情况可以看出,这时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很多汉墓发现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中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西晋青瓷的生产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有钵、双耳罐、四耳罐、盘口壶、双沿罐、筒形罐、蛙形水盂、油灯、虎子、鸡头壶、羊头壶、牛头罐、虎头罐、扁壶、圈足唾盂、三足盘、平底盘、长方形多格盘、镂孔香薰、熊形或兔形水注。

西晋青瓷冥器有谷仓罐、羊形器、神兽尊、熊形尊、灶、犀牛形镇墓兽、鸡笼、狗舍、猪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塑。

而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如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贴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墓葬中数量很多。

西晋的制瓷技术益加精巧,既实用又美观,青瓷的用途也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卫生用具等各个方面。东晋人口南移,南方出现城市繁荣,社会上对瓷器的需要量进一步增加。

这时南方青瓷造型趋向简朴,装饰减少,有些器物只作简单的褐色斑点。南朝时期,青瓷上出现莲花瓣装饰;北方一度陷于战乱,但在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

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画多种。

西晋青瓷的胎质比汉、三国制品细腻,体薄精巧,颜色浅灰。装饰方法流行在器物上印出一条不宽的装饰带,内印、刻细小斜方格纹、菱形纹、联珠纹,或粘贴范印的铺首;在器物上捏塑鸡、羊、虎、龙等,多在柄上。

另外,西晋青瓷在香薰等器物上有镂孔装饰,在钵、盆、洗等类器物上用竹刀刻出海星和水波纹,这是战国以来江南青瓷的传统技法。

而这一时期的瓷神兽尊一类器物用雕塑、刻画等技法做成神奇猛兽的形象,头像狮,身如熊,背上长出水生动物的鳍,两侧刻出强劲的翅膀,口含宝珠,把日常所见和民间传说的神奇形象集中在一件作品上,埋在坟墓里,护灵驱鬼。

西晋青瓷谷仓罐的结构则比三国时期更突出,在肩部以上的范围内,堆塑各种形象的奴仆、卫士、善男、孝女、拜佛、祭祖和吊唁死者的丧葬场面,阙楼馆阁、长廊列舍、飞鸟六畜,既体现了墓主人的财富和权势,又表达了子孙繁衍、六畜兴旺的愿望。内容虽多,但布局井然有序。

西晋晚期开始出现在青瓷上点染酱褐彩斑,从而突破了青瓷单色釉的传统,丰富了装饰效果。

东晋青瓷生产数量增多,造型没有太多的创造性,只是神奇类器形大大减少,风格趋向实用。许多器形尺度加大,造型结构由矮肥圆鼓向高挑瘦长方向发展,没有西晋作品上那些华贵的装饰,褐彩装饰更加流行。

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不难看出各个时期瓷器的造型与纹饰的特征。

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

东晋鸡头壶的特点是壶体变大,鸡头由装饰物变为具实用性的张口、引颈之壶流,短尾则变为圆形长柄。东晋晚期,壶的曲柄出现了龙首柄。

黑釉在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但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以浙江德清窑为代表,常见的器物除鸡头壶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另外有碗、钵、盘、罐、盘口壶等日用器皿。其烧造历史较短,大抵在东晋至南朝早期的100多年间。

东晋时期,彩斑装饰广泛使用,多饰于钵类器的盖、碗盘类器物的口沿、器心和外壁以及香薰、罐、瓶类器物的口沿上。

有件东晋色点彩罐,高8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7厘米,敞口、圆唇、平底,通体施青釉,晶莹剔透,釉有细小冰裂纹,堆饰4耳,器身饰两道弦纹,一道于褐色点彩,反映出瓷器发展到东晋时期,已从单一的釉饰向多彩方面发展。

瓷香薰在两晋墓葬中也发现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镂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3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两晋、南朝时期制作的陶质和瓷质俑像,内容多是贵族官僚、世家大族拥有的属吏和武装,还有反映豪强大族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如鸡笼、狗舍、羊圈、仓、车、多子槅等。

湖南省长沙近郊杨家湾、砚瓦池、子弹库、金盆岭、左家塘等地西晋墓发现的青瓷俑很有代表性。内容包括高冠执板的骑吏、持简作书的文吏、持各种什物劳作的侍从、持刀及盾的武士和骑马演奏的乐队。其做法很简练,用泥料塑出人物身躯,安一个圆球即为人头,头顶捏尖,刻几条痕迹即为帽子,戳几个小孔就是眼睛、鼻子和嘴;圆泥条粘成四肢,所持的武器往往是一小块泥片。

东晋、南朝时的瓷俑沿袭西晋的传统,但随葬品数量减少,一般只有男仆女婢各一人,有的有牛头状镇墓兽,或牛车、鞍马模型、三蹄足凭几等,时代特征很突出。

南朝以后,彩斑装饰逐渐减少,青瓷釉上彩工艺的做法是在施过釉的瓷坯上用毛笔点画黑褐色彩料,晾干入窑焙烧,当窑中焰火升到一定温度时,釉层熔融,彩料融入釉层而不流动浸漫,青瓷烧成后在器物上就出现黑褐色彩斑。

青瓷釉下彩或釉上彩皆为褐黑色,其呈色原料都是铁的氧化物,有的取自泥土中的铁锰结核,有的取自含铁量很高的红土,粉碎磨细,去掉杂质即可调成画彩原料。

六朝时期江南地区还发展起青瓷高温釉上彩工艺,这种装饰始于西晋晚期浙江南部的瓯窑,有的作散点式,有的连缀成简单图案。

南朝青瓷瓷窑作坊的建立比两晋更加广泛,工艺趋向朴素实用。常见的器形有钵、碗、盏、盏托、小碗、深腹敞口碗、双耳盘口壶、鸡头执壶、平底或带圆饼足的唾壶、仰覆莲瓣纹罐等。

南北朝的造型有莲花尊、贴花罐等,其中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盘口壶壶身渐趋细长,盘口加大,钵、碗类器物腹部加深,圆饼形足的形式更普遍。圆形青瓷砚由3足变成6足或多足。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窟,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却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