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少数民族交汇之地,青海西宁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在汉文化圈边缘的西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也先后成为汉、羌、鲜卑、藏、蒙古、回等各族竞逐的之地。
湟水是黄河上游一条重要的支流,其河谷地区因其相对良好水土资源,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农业种植区。西宁的位置恰好就在湟水河谷的核心地带:湟水(西川)与其两支流南川河、北川河在此汇流,冲击形成了流域内最大的西宁盆地。从西宁开始一路向东的湟水谷地则谷窄山险,乐都、民和等盆地可利用土地规模远不及西宁盆地,而小峡和老鸦峡等天险又对人类活动造成阻隔,因此西宁成为了湟水流域最适合居住的地区。
再加上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里,有这样一个海拔只有2200多米的盆地,更加成为了人们迁居于此的理由。这一切有利条件使得西宁能够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下逐渐成长为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秦汉时期,西宁所在的湟水河流域是羌人各部的重要聚居地。元鼎五年(前112年),西汉在此置西平亭、长宁亭等。后在汉昭帝年间始有县级行政区建置。东汉末年从金城郡析置出西平郡,这西平郡的郡治西都县,便是西宁城最早的发迹。
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这条东西商道逐渐建立起来,而丝绸之路青海道便是由金城沿黄河和湟水上溯,至西宁后沿北川河北逾大通山、祁连山后,穿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西宁由此对接上了庞大的丝路贸易通道。
东晋十六国时期,湟水流域先后经历前凉、后凉、南凉和北凉政权统治。这其中397年由秃发鲜卑建立的南凉更是一度将西平(西宁)作为都城。这之后另一支鲜卑族部落吐谷浑又在青海东部兴起,成为隋和唐初的边患之一。
唐初,唐王朝将十道之一陇右道治于鄯州湟水县(今青海乐都),湟水河流域由原来的化外之地已逐渐成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之一。
在羌族、秃发鲜卑、乞伏鲜卑(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先后与汉族竞逐于西宁后,在青藏高原上发家兴起的吐番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并对西宁和青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抽调边防部队平叛,吐蕃趁机兼并了河湟地区,连整个河西走廊都被其攻占。吐蕃治下的西宁因城池周围山林青翠,而被称为青唐城。
吐蕃衰落后,这里的藏族为了抵御西夏威胁,组成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唃厮啰为首的青唐政权。后来经过宋军两次西进河湟,才终于征服了青唐政权。崇宁三年(1104年),取“西陲安宁”之意,改鄯州为西宁州,“西宁”之名便由此而来。宋的短暂统治后,西宁又先后易手于金和西夏。
明洪武年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在原西宁州酒城基础上建筑了新的西宁卫城。此后,从嘉靖到万历初年,西宁卫城又屡经修缮和加固。明中后期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弱和边疆的收缩,蒙古鞑靼部落纷纷来到青海湖沿岸游牧,明代在西藏兴起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此时得到了蒙古俺答汗的支持。
清雍正元年(1723年),驻牧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发动反清叛乱。面对青海动乱的形势,雍正帝命年羹尧在西宁运筹调兵平叛。叛乱平定后,设置“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驻西宁,简称青海办事大臣,这奠定了今天青海省级行政区的雏形。
清中前期西宁得到快速发展,到了嘉庆年间,整个西宁府人口已超过70万。西宁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往来和塔尔寺、佑宁寺、东科寺等寺市贸易的发展,为西宁的商业贸易提供了广阔的腹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