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如题所述

  70年前,中国有一位名叫方志敏的热血青年,因为爱国救国而被俘。在狱中,他写有一篇题为《清贫》的千字短文,平淡地记叙了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一桩趣事,深情地抒发了自己的一段人生感悟、一些事理。然而,方志敏写毕《清贫》仅70天就英勇就义了。之后15年,新中国诞生了。而方志敏这篇真切、朴实、动情、无华的短文,却广为世人知晓、传颂,雅俗共赏,赢得共识,被誉为20世纪中国散文的优秀杰作之一,并曾作为范文,入选的中学语文教材,潜移默化,对千百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历史进入了21世纪。今天重读方志敏的《清贫》,感触良多。
汉语中的“清贫”,乃“清寒贫苦”之谓也。姚崇冰壶诫:“与其浊富,宁死清贫。”这里,清贫即是贫困而有节操的意思。方志敏讲清贫,是他辩证看待贫穷、看待富裕问题的态度,体现一种面对贫困时应有的节操与品性。方志敏的“清贫观”,即有物质上的贫困贫穷之意,更有精神上的清高淡泊之意。方志敏谈清贫,丝毫没有赞成贫困、固守贫穷的内涵。社会学意义上,贫穷,是指没有钱,缺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从物质方面说的,一般不带有人文精神的含意。社会向前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生活逐步改善,这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绝大多数民众的渴望。倘若固守贫穷贫苦,并以贫穷贫苦为美,那就不是现代化生活,也有违民意和人性。
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方志敏“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一生从来没有奢侈过”。方志敏崇尚“清贫”,是他为人处世的一种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这与古代许多志士仁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钟情清贫的事例,有相同的一面,但又有超越他们的一面。屈原叹息朝政黑暗清浊难分舍身投河以示清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山林,郑板桥“难得糊涂”不与官宦同流合污等等,都只是一种受传统人文精神影响、从个人的自身利益与理想出发而凝成的个体行为。方志敏的清贫观,站在革命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视角,用克制、理性和意志力来自我把握欲望与行为,自我约束,是一种思想上的从容自律,是精神走向成熟,从而提升幸福感的高境界的思想情操。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生活与行为做出各自不同的控制与选择,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倡导清贫,实质是在现代社会呼唤清贫意识与清贫行为的回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