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蕴含的哲理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鲁迅这句话是说,三国演义写人的时候,也有不足之处,以至于想要表现刘备忠厚仁慈却让人感觉虚伪,想要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却让人感觉近似妖怪。因此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要求是: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量变与质变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形而上学关于量变质变的两种表现形式

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需准备。生物学中的“激变论”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另一种是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庸俗进化论”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

2、发展与量变、质变

量变引起质变还包括倒退性的变化,我们还应当注意:

①质变始于量变,当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向转化时,就要防微杜渐。(实际上是重视量的积累的另一方面)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就要坚持适度原则,避免过犹不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0

此题的关键是对鲁迅先生的话语的理解。

他说的大概意思是,的厚道和的聪明都超乎了人所具备的能力。所以,很明显这里说的是一个度的问题,故答案选B项: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此句是鲁迅先生在里谈的时候用来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的。鲁迅先生认为其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确实,罗贯中基于正统立场,在小说中极力张扬“拥刘反曹”主旨,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

辩证看待《三国演义》

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与刘备时,刘备居然可以将孩子往地下一扔,说道是为此孺子差点折了一员大将云云,借此以显刘备对部属的厚道仁爱,确乎有些权谋行事者的特征。

此外,赤壁之战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 

当然也应该看到,《三国演义》中并未将诸葛亮写得算无遗策、智若天人,还是写了他一生的失误的,比如荆州守将的人选上,关羽与比,实非合适的人选;派庞统取川该也是一种错误,若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或许会更加默契些,而庞统不死,诸葛亮后来也不至于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

再如一出祁山路线均在的算计中;街亭之战用人不当等。诸葛亮的失误,对蜀国造成的冲击都是致命性的。由此看来,罗贯中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写成神人,没有完全将他神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B


试题分析:鲁迅这句话是说,三国演义写人的时候,也有不足之处,以至于想要表现刘备忠厚仁慈却让人感觉虚伪,想要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却让人感觉近似妖怪。因此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A排除,与题干无关。B符合题意,鲁迅认为不能太过分,太过了会变成另外一个情况,应选择。C排除,与题干无关。D排除,与题干无关。
点评:此类考题要求学生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要求是: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本题考查难度不高,但引用鲁迅说的话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成为解题的关键所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0-23
选B没问题,但是选项给的不好,其实这句话更准确的理解,就是要注意把握事物的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