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清照有关荷花的诗词

有嗟叹的意味.是五言的

李清照的所写的诗中有关于荷花的诗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如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释义: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词语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为通假字,同“怎”,读作zěn,意思是怎么,怎样才能。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一群。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扩展资料: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0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怨 王 孙 宋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一剪梅 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02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怨王宋【 宋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第3个回答  2007-02-25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
斜偎宝鸭亲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一剪梅 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第4个回答  2007-02-25
如梦令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耦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