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字相比,谁的字更胜一筹?

如题所述



书法这门艺术形式,每个人有每个人感悟,王羲之是王献之的爹,但王献之与王羲之在书法上的追求是不一样的,书学史上也是众说不一,褒啊!贬啊!从来就没消停过。这也恰好说明,书法这个东西博大精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与追求,单纯临摹前人,照葫芦画瓢是绝对不行的。就是一味模仿亲爹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虽然“爹”的水平够高,但也需要自己有所开拓,有所创新。嘿嘿!平时什么事都听“爹”的,可在艺术追求上,往往“爹”也不一定好使。“拼爹”就不用了,还是拼自己吧!虽然李世民极力推崇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但从历史上证明,也不能说明王献之书法成就赶不上他爹王羲之。那么老王家这爷俩在书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这还真得仔细说一说。






(1)“内撅”与“外拓”。

“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撅”与“外拓”标示。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撅’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今人沈尹默也说:“后人用内撅、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大王‘内撅’,小王‘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撅、外拓”的意义,“内撅”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右军书“一拓直下”,就是“如锥画沙”,“外拓”的形象化说法,可以用“屋漏痕”来形容,放纵意多,收敛意少(参见《二王法书筲窥》)。用“内撅”、“外拓”虽可说明“二王”书艺多不同处,但也不能涵盖一切,细察也未必十分科学。大王能“内撅”也能“外拓”,当是“内撅”为主“外拓”为辅,小王能“外拓”也能“内撅”,当是“外拓”为主“内撅”为辅,而取向的不同是以各自的审美理想为转移的。潘伯鹰说:“有人说羲之‘内撅’,献之‘外拓’。这最多也只说得一半。”(《中国书法简论》)此言颇有见地。

(2)技法来源不同。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曾述自己看法并批评米芾见解:“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适得其反。”今人侯镜昶认为:“包世臣以为大王笔源于隶,小王笔源于篆,此见解值得商榷。”侯氏以一语概括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家真行草书特点和渊源:钟善翻,大王善曲,小王善直;翻出于分书,曲出于篆书,直出于隶书(《沦钟王真书和《兰亭序》的真伪》)。看来王氏父子书艺有两个主要来源,远源均出于秦汉篆隶,近源则出于钟、张,然后陶冶融铸,发展成各自的体势。

(3)草书联绵不同。

王羲之学张芝草书,从形势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但一般不作多字联绵,仅二至三字一笔出之。他用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向的、敛蓄的今草。王献之既学其父,也学张芝,突破王羲之联绵模式,成为更多字的贯通,为“一笔书”;由内向而转为外侈,由敛蓄而化为奔逸。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参见《书断》)。世称“一笔书”始自张芝,王献之则是以张芝为“杠杆”,以王羲之草书为“支点”,完成一种“破体”的创造。

(4)骨势不同。

羊欣说:“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张怀瓘《书断》中说:“惜其阳秋尚富,纵逸不羁,天骨未全,有时而琐。”王献之主外拓、奔逸,因而在快速流转中有时未能沉着痛快,而有轻滑之嫌;而王羲之主内撅、重骨气,故字势雄强。当然这是从高层次上的比较。王献之何尝不重骨势?如《洛神赋十三行》,清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说:“风骨凝厚,精彩动人。”“然风神骀荡,气骨雄骏,固已无美不臻。”当然王献之中年去世,若再能锤炼多年,其骨势自能更臻胜境。

(5)媚趣不同。

王僧虔曾说:“献之远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也有同样的说法。王献之书艺体势似凤舞鸾翔,以纡回钩连为流美,以纵驰放逸为快意,以墨彩飞动为神逸。张怀瓘《书议》中说其体势,“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同时也指也王献之,“时有败累,不顾疵瑕。”其实王羲之书也多勿门趣,因此曾有人非议,韩愈《石鼓歌》有“羲之俗书趁姿媚”之句。张怀瓘也说他:“有女郎才,无丈夫气。”晋人书法中的媚趣与时代风尚有关,这种“媚”,是一种雄媚,而不是柔媚。王献之之媚在流动跳荡中,在险峻放逸中呈现得光彩照人,比其父更多媚趣。

(6)艺术哲学思想不同。

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中和,在多种对立因素之中调和统一。他在书法的形质(如肥瘦、方圆、短长、骨肉等)方而能无过无不及,在书法的神采(如奇正、气度、韵趣等)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与突破其父草书模式一样,王献之也是有意识地改变其父的创作思想,他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以“奇”、以“险”争胜的新境界。项穆也认为:“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7)书体不同。

先说章草,王献之承其父法家范,从《七月二日帖》等可睹其章草风采。此帖章草笔法古雅,然俯仰跳荡,大小错杂,也显示自由不拘的个性。再说楷书,南朝宋虞和《论书表》说:“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张怀瓘《书断》说,王羲之书写《乐毅论》给王献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人圣,筋骨紧密,不减其父。如大,则尤直而少态,岂可同年。”再说行书,王羲之情深调合,会古通今,创造卓越,《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开拓、立法,为后世树立典范。而王献之在行书上虽也颇有贡献,但他的行书并未能走出乃父的规范,其凝练、器宇、才气都不及其父。在草书上,父子各有特点,王羲之特出不群,颖悟此道,除繁就省,创立新草制度,但是在“一笔书”方面却是子胜于父。吴德旋评论说:“大令狂草,尽变右军之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余谓大令草书,虽极力奔放,而仍不失清远之韵。”(见《初月楼沦书随笔》)。黄庭坚《山谷题跋》中又加以比较:“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当然也有很不公正的评价,如唐太宗崇拜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其《王羲之传论》云:“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枋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唐太宗的评沦完全倾向于王羲之一边,竟至以《兰亭序》真迹殉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6
王献之字总体更好些,虽然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但我感觉并不都是指字好,这里还包含文章内容等因素。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就主要是强调文章的历史内容和背景。并不是光指字排第二。
第2个回答  2019-03-13
大部分认为王羲之更强,不过也有些人认为王献之更好。王羲之的强大就在于他创造了一个写字的审美体系,后世除了颜真卿以外基本都是学他的。
第3个回答  2017-10-31
五羲之的字有魂,给人以力之美。王献之的字有形,给人以秀美但力魂不足。
第4个回答  2018-07-10
右军书圣之称史无谬误,大令书虽盖世佳妙,则尚逊于父,所嗟献之壮年英逝,涉世弄笔不及其父久,故历史综其书艺言其不及其父,乃属正评,而古今民间妄谈者,多为偏颇管见之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