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平原区等别分布规律

如题所述

国家汇总时所划的安徽省江淮平原区,包含了省级分区中的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耕地面积为 2636269 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45%。

(一)自然质量等别分布规律

安徽省江淮平原区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指数主要分布在 1772 ~ 4994 之间,最低等别为 9 等,最高等别为 25 等,共为 17 个等别,面积加权平均等别为 17.26 等,其最低等别与全省其他区域相当,全省最高等别落在该区,国家分区的平均等别在全省排位第二;从农用地各自然质量等别的面积比例上看,总体上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分布规律,以 17 等的面积最大,占 23.35%(图 7-17)。

江淮平原区农用地 1 ~ 10 等的劣等地面积为 9963.48 公顷,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 0.38%,11 ~ 20 等的中等地为 2291479.6 公顷,占 86.92%,21 ~ 30 等的优等地面积为 334825.92 公顷,占 12.70%。由此可见,安徽省江淮平原区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以中等地为主,也有相当部分优等地存在,劣等地所占比例较小(图 7-18)。

图 7-17 江淮平原区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 7-18 江淮平原区不同质量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面积比例图

江淮平原区的劣等地主要分布在滁州市,占该区全部劣等地面积的 61.72%;其次为巢湖市,占 31.5%;优等地主要分布安庆市和巢湖市,分别占该区全部优等地面积的 41.63% 和 41.16%;其余均分布在沿江的马鞍山、铜陵和芜湖市。中等地以滁州、六安、合肥 3 市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 30.63%、24.46% 和 18.36%,其他各市均有分布(表 7-16)。

表 7-16 江淮平原区各市不同质量自然等别面积比例分布表

(二)利用等别分布规律

安徽省江淮平原区国家级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主要分布在 758 ~ 2483 之间,最低等别为 8 等,最高等别为 25 等,共 18 个等别,面积加权平均等别为 15.90 等,其最低等别与本省其他区域相当,最高等别也为全省最高,平均等别在以国家分区排序时位列第二;从农用地各利用等别的面积比例上看,总体上也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分布规律,以 17 等的面积最大,其农用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15.89%(图 7-19)。

图 7-19 江淮平原区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别面积比例图

江淮平原区农用地 1 ~ 10 等的劣等地面积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 2.14%,11 ~ 20 等的中等地占 88.95%,21 ~ 30 等的优等地占 8.91%。由此可见,安徽省江淮平原区的农用地利用等别以中等地为主,也有相当部分优等地存在,劣等地所占比例较小。

江淮平原区利用等别低的劣等地主要分布在滁州市,占该区全部劣等地面积的 95.56%,其余各市所占面积均较小。利用等别高的优等地主要分布在巢湖市、马鞍山和安庆市,分别占该区全部优等地的 49.49%、23.19% 和 17.91%;其余在沿江的芜湖市和铜陵市也有少量分布。利用等别的中等地以滁州市、六安市、合肥市 3 市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 27.88%、23.87% 和17.94%,其他各市均有分布(表 7-17)。

表 7-17 江淮平原区各市不同质量利用等别面积比例分布表

(三)经济等别分布规律

安徽省江淮平原区国家级农用地经济等指数主要分布在 758 ~ 2444 之间,最低等别为 8 等,最高等别为 25 等,共 18 个等别,面积加权平均等别为 15.12 等,其最低等别与本省其他区域相当,最高等别为全省最高,平均等别在以国家分区排序时位列第二;从农用地各经济等别的面积比例上看,总体上也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分布规律,且以 15 等的面积最大,其农用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15.49%(图 7-20)。

江淮平原区 1 ~ 10 等的劣等地面积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 5.62%,11 ~ 20 等的中等地占89.29%,21 ~ 30 等的优等地占 5.09%。由此可见,安徽省江淮平原区的农用地经济等别以中等地为主,也有相当部分优等地和劣等地存在。

图7-20 江淮平原区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别面积比例图

江淮平原区的经济等别低的劣等地主要分布在滁州市,其次为巢湖市,分别占该区全部劣等地的 64.21% 和 29.64%,其余各市所占面积均较小。经济等别高的优等地主要分布在安庆市和巢湖市,分别占该区全部优等地的 46.6% 和 22.03%,马鞍山市没有优等地分布,其余各市均有一定数量的分布。经济等别的中等地以滁州市、六安市、合肥市 3 市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24.95%、23.10% 和 17.77%,其他各市均有分布(表 7-18)。

表 7-18 江淮平原区各市不同质量经济等别面积比例分布表

总体上看,江淮平原区农用地质量南部好于北部,西部好于东部。

(四)江淮丘陵区等别分布规律

江淮丘陵区属于国家分区中江淮平原区的一部分,包含合肥市、滁州市及六安市的霍邱县、寿县、金安区和裕安区。江淮丘陵区耕地面积为 1689218.88 公顷,占全省农用地面积的 29%。

1. 自然质量等别分布规律

安徽省江淮丘陵区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指数分布在1775~4002之间,最低等别为9等,最高等别为 21 等,共 13 个等别,面积加权平均等别为 16 等,在省级分区的五大区中,排位第三;从农用地各自然质量等别的面积比例上看,基本上呈偏态分布,以 17 等的面积最大,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 31.96%(图 7-21)。

图 7-21 江淮丘陵区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面积比例图

安徽省江淮丘陵区农用地绝大多数为自然质量等别中等地,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 99.64%,劣等地和优等地均很少,总计只占 0.36%。由此可见,安徽省江淮丘陵区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以中等为主。

江淮丘陵区自然质量等别低的劣等地全部落在滁州市,中等地遍布各地,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滁州市(表 7-19)。江淮丘陵区自然质量等别最低等为 9 等,主要落在滁州市的明光市;优等地只有滁州市的全椒县有少量出现。

表 7-19 江淮丘陵区各市不同质量自然质量等别面积比例分布表

2. 利用等别分布规律

江淮丘陵区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分布在 759 ~ 2112 之间,最低等别为 8 等,最高等别为 22 等,共 15 个等别,面积加权平均等别为 14.63 等。从农用地各利用等别的面积比例上看,基本呈偏态分布,且以 17 等的面积比例最大,占全区农用地的 18.15%;其次为 14 等,占17.83%(图 7-22)。

江淮丘陵区农用地利用等别低的劣等地面积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 3.23%,中等地占 96.74%,优等农用地极少。由此可见,江淮丘陵区的农用地利用等别以中等为主。

图 7-22 江淮丘陵区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别面积比例图

从表 7-20 可以看出,江淮丘陵区农用地利用等别低的劣等地以滁州市面积最大,占全区劣等地面积的 98.71%,六安市也有少量分布;在江淮丘陵区的各市中,均有中等地分布,各市中等地的面积占全区比例与耕地面积比例相近;江淮丘陵区的优等地面积很小,主要分布在滁州市。江淮丘陵区最低利用等别为 8 等,主要分布在滁州市的明光市;最高利用等别为 22 等,分布在滁州市的全椒县。

表 7-20 江淮丘陵区各市不同质量利用等别面积比例分布表

3. 经济等别分布规律

江淮丘陵区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指数主要分布在 727 ~ 2272 之间,最低等别为 8 等,最高等别为 23 等,共 16 个等别,面积加权平均等别为 14.86 等,其最低等别与本省其他区域相当,其平均等别在省级分区中排位第三;从农用地各经济等别的面积比例上看,总体上呈“中间大、两头小”正态分布规律,且以 15 等的面积比例最大,位列第二和第三的分别为 14 等和16 等(图 7-23)。

江淮丘陵区农用地经济等别低的劣等地面积占全区农用地总面积的 6.10%,中等地占91.72%,优等地占 2.18%。由此可见,江淮丘陵区的农用地经济等别以中等为主。

图 7-23 江淮丘陵区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别面积比例图

江淮丘陵区经济等别低的劣等地主要分布在滁州市,占该区全部劣等地的 92.30%,其他各市均只有少量分布;中等质量农用地各市都有大面积分布,3 市所占面积比例相近;优等质量农用地大部分分布在滁州市,六安市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合肥市所占面积最少(表 7-21)。总体上看,江淮丘陵区的农用地质量是南部好于北部。

表 7-21 江淮丘陵区各市不同质量经济等别面积比例分布表

江淮丘陵区三类等别的最低等都主要分布在滁州市的明光市。明光市位于江淮丘陵区东北部,居江淮分水岭北侧,境内南部为低山丘陵,占辖区总面积的 85%,土壤类型多为以玄武岩、角斑岩、千枚岩和下蜀黄土为成土母质发育而成的黄棕壤、粘盘黄褐土和漂洗水稻土。缺水干旱,境内河流多为源头河流,水利设施较差,蓄水灌溉能力差;低山丘岗坡度较大,地势较陡,水蚀较重;土壤肥力低,旱地土体浅、砂砾含量大,漂洗水稻土粉砂含量大,易淀浆板结,是致使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三个主要自然因素。2002 年,明光市人均农业总产值较低,农业排灌机械台数在滁州市也较少,经济条件相对薄弱,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也是原因之一。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明光市形成了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成为国家商品粮、小杂粮、优质烟基地县,明光市农用地的利用水平和投入产出水平有极大的提高潜力。

江淮丘陵区三类等别的最高等都主要分布在滁州市的全椒县。全椒县位于江淮丘陵区南部,地貌类型以岗冲起伏的丘陵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20 米左右;水热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为15.40℃ , 年平均降水量为 1000 ~ 1100 毫米 , 全年无霜期为 220 ~ 240 天。全椒县离长江较近,水资源丰富。土壤类型以渗育、潴育水稻土和粘盘黄褐土、黄棕壤为主,肥力较高。近年来,全椒县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工作,对内全力优化环境,对外大力招商引资,利用良好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力求与“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全面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人均 GDP、人均农业总产值在滁州市较高,成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绿化先进县、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县、油料生产百强县和棉花大县,全国十大绿色农业示范县试点县之一,还是南京无公害农产品配送基地。全椒县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略优于江淮丘陵区的其他地方。因此,江淮丘陵区的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的最高等也都出现在全椒县。

(五)沿江平原区等别分布规律

沿江平原区属于国家分区中江淮平原区的一部分,包含马鞍山市、芜湖市、巢湖市、铜陵市及安庆市的怀宁县、望江县、枞阳县、宿松县、桐城市和安庆市郊区。沿江平原区耕地面积为 947050.12 公顷,占全省农用地面积的 16%。

1. 自然质量等别分布规律

安徽省沿江平原区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指数分布在 1816 ~ 4994 之间,最低等别为 10等,最高等别为 25 等,共为 16 个等别,面积加权平均等别为 19 等,在以省级分区的五大区中,排位第一;从农用地各自然质量等别的面积比例上看,总体上呈向高等偏移的偏态分布,以18 ~ 21 等面积较大,共计占本区农用地面积的 60.69%(图 7-24)。

图 7-24 沿江平原区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面积比例图

由图 7-25 可见,安徽省沿江平原区 1 ~ 10 等的劣等地面积极少,只占本区农用地面积的0.4%,11 ~ 20 等的中等地所占面积比例为 64.24%,21 ~ 30 等的优等地占 35.36%。由此可知,安徽省沿江平原区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以中等地和优等地为主,在省级分区的五大区中,沿江平原区的优等地面积比例最高。

图 7-25 沿江平原区不同质量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面积比例图

由表 7-22 可见,沿江平原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低的劣等地主要分布在巢湖市;中等地以巢湖市面积最大,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 41.93%,其次为安庆市,占 25.44%,其他各市均有分布,各市中等地面积与农用地所占面积比例成正相关;沿江平原区的优等地以安庆市所占比例最大,为 41.63%,其次为巢湖市,占 41.16%,其他各市也有少量分布。总体上看,沿江平原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分布规律是南部好于北部,西部好于东部。

表 7-22 沿江平原区各市不同质量自然质量等别面积比例分布表

沿江平原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低的劣等地主要分布在巢湖市的含山县,该县处于沿江平原北部,县境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为长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土壤类型以潴育、潜育水稻土为主,长江支流裕溪河和滁河穿越其间,沟渠密布,土地肥沃,含山县西北多为低山丘陵,丘陵起伏,山丘错杂,部分地区水源短缺,灌溉条件相对较差,此处出现该区自然质量等指数最低值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是吻合的。

沿江平原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最高等主要分布在安庆市的怀宁县和望江县,此两县均位于安徽省中西部的长江北岸,地貌类型有长江冲积平原、丘陵、岗地和沿湖平原,由于北有大别山脉阻挡寒流,水热条件在全省最为丰富,年平均气温为 16℃~ 16.5℃,无霜期为 250 天,年均降水量为 1300 毫米;土壤类型以潴育、潜育水稻土、灰潮土和棕红壤为主,肥力较高。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沿江平原区出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最高等,也是全省最高等的主要原因。

2. 利用等别分布规律

沿江平原区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指数主要分布在 869 ~ 2483 之间,最低等别为 9 等,最高等别为 25 等,共 17 个等别,面积加权平均等别为 18.15 等,其最低等别略高于本省其他区域,最高等别和平均等别在省级分区的五大区中均为第一;从农用地各利用等别的面积比例上看,总体上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分布规律,以 18 等的面积比例最大,占 13.04%(图 7-26)。

图 7-26 沿江平原区国家级利用等别面积比例图

沿江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中的优等地面积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 24.75%,中等地面积占75.05%,劣等地面积很少(图 7-27)。由此可见,安徽省沿江平原区的农用地利用等别以中、高等地为主。

图 7-27 沿江平原区不同质量国家级利用等别面积比例图

在沿江平原区各市中,农用地利用等别低的劣等地主要分布在巢湖市,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 55.96%,其次为安庆市,占 43.78%,铜陵市也有少量分布;中等地在各市均有分布,所占面积比例与农用地面积比例成正相关;优等地以巢湖市所占面积最大,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49.63%(表 7-23)。

表 7-23 沿江平原区各市不同质量利用等别面积比例分布表

沿江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的最低等分布在巢湖市的含山县,最高等分布在巢湖市的无为县。从农业机械总动力看,含山县在巢湖市最低,而无为县则为最高。由此可见,利用等别的高低自有其因。

3. 经济等别分布规律

沿江平原区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指数主要分布在 758 ~ 2444 之间,最低等别为 8 等,最高等别为 25 等,共 18 个等别,面积加权平均等别为 15.58 等,其最低等别与本省其他区域相当,最高等别和平均等别在省级分区的五大区中均为最高;从农用地各经济等别的面积比例上看,基本上呈正态分布规律,且以 15 等的面积比例最大,占 13.16%(图 7-28)。

图 7-28 沿江平原区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别面积比例图

沿江平原区经济等别低的劣等地面积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 4.75%, 中等地占 84.97%, 优等地占 10.28%。由此可见,沿江平原区农用地经济等别也以中、高等为主。

沿江平原区经济等别低的劣等地主要分布在巢湖市,占该区全部劣等地的 97.62%;优等地主要分布安庆市和巢湖市,分别占 64.06% 和 30.26%,铜陵市和芜湖市也有少量分布;中等地在各市均有分布,所占面积比例与农用地面积比例成正比关系(表 7-24)。

表 7-24 沿江平原区各市不同质量经济等别面积比例分布表

沿江平原区经济等别的最低等分布在巢湖市含山县,含山县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弱,农业总产值也较低。近年来,含山县加快了特色农业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优质米、优质油、特种动物规模养殖、经果林、出口蔬菜 5 个主导产业,成功地建成了 3 个万亩高标准优质油菜生产基地、5 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养鹿基地以及青虾养殖基地,含山县农用地生产潜力巨大,特色农业前景广阔。

沿江平原区经济等别的最高等分布在安庆市的望江县,望江县农用地自然条件在全省最为优越,为全国优质棉基地县,每年种植棉花达 30 万~ 35 万亩,产皮棉 60 余万担;望江县同时是产粮大县,每年种植粮食 70 万亩,产粮 30 多万吨;望江县还是优质油生产基地县,每年种植油菜 40 万亩,产油 6 万余吨。在望江县出现沿江平原区经济等指数的最高值,也是全省最高值,与当地实际是吻合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