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为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为话题的作文

以终为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为话题的作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千口传诵的名句,代代流传,孔子的形象又是那样的深入人心,为我们所崇敬,仰慕。我是从幼时就读《论语》长大的,虽未通读四书五经,也可勉勉强强算是个“儒生”了吧,年幼时读《论语》,完全“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地读了又读,背了又背。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华秋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终是能读懂那本在我看来神秘而又庄严的小册子,终是能理解那些曾认为生硬拗口的文字了。之后才明白老师拿着戒尺让我们背《论语》的初衷。
晚上闲来无事在房中读《论语》,不经意间翻到了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话的意思就是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好处,只忧虑自己所不能做到的”。慢慢品味这句话,我的心里有了很大的震动,我想起了我们自己,我们身为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习,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是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自然身上有很多不足,可是我当时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压根就没有去想自己的不足,而是成天担心着别人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导致我一直成绩平平,没有大的突破。
不错的,我们总是在不停地抱怨别人,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可是我们却从来不忧虑,也从来不像那些自己所不会,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不会想着在有闲暇的时候去弥补那些不足,却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抱怨别人。殊不知,在那抱怨别人的时间里能做多少有意义的事情,能学习多少知识,这亦是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抑制着我们的行动,阻碍着我们的前进,只有清除了这个障碍物,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不要过多地去忧心别人的不了解,应多忧虑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这样,人生才会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之不能己知也”

(31)本章所探讨的,正是人类社会这个系统内“患”与“不患”的问题。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其实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之不能己知也”的省略

详解:其他解释大同小异,其实,用更形象的话大致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在现代社会,这种解释的可笑和不切实际已不用多言,这种论调忽悠出来的,不是腐儒又能是什么?且不说这类解释的荒谬,就从语法上看,有两个问题是不能逃避的:

一、“其”是指代“人”还是“己”。二、“能”是名词还是动词。

对于第一个问题,通常都认为“其”指代了“己”,但“其”当代词,一般都指代第三人称领属关系,指代了“己”,把“其”翻译成自己,不说完全不可以,但为什么“其”不是指代语法功能和位置更恰当的“人”?

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当名词没问题,但在这里,更合理的是动词,因为,任何熟悉文言文对称性修辞的人,都应该知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其实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之不能己知也”的省略,相应的,“能”在这里更应该是动词。因此,本章的解释更应该是“不患人不明了自己,患人不能明了自己。”这里的“人”,包括自己和别人。

先说“人”指自己的情况,自己不明了自己,这是人的常态,而且只要还是人,这种状态就无法彻底改变,而这没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人不能不断明了自己,一世糊涂,而且以糊涂为荣,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失去了明了自己的愿望和可能,这就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人,首要的是不断明了自己,所谓“内圣”,所谓修身,也是要不断地明了自己。

而对于“人”指别人的情况,别人不明了自己,反之,自己也不明了别人,人与人之间互相不明了,站在“家、国、天下”的角度,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正常的问题。由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的不同,相互间因为利益等问题,出现相互间的不明了,是很正常的,没什么可怕的。但可怕的是,人与人之间不能不断互相明了,甚至还忙于互相制造鸿沟,你是“精英”、他是“平民”,这是“富人”,那是“穷人”,使得社会结构出现各种不可填补的裂痕,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互相明了的愿望与可能,这才是社会最大的不幸。社会,首要的是互相间的不断明了。所谓“外王”,所谓“齐家、平天下”,首要的,就是要人与人之间的不断明了,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不断明了,何来“人不愠”的世界?

那么,本章说涉及的“不患”与“患”,和上一章的又有什么关系?其实,上一章所说的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站在终极的角度,一切存在都有其“患”,而“患”以“不患”的无位次而位次。但所谓的终极,也是相对而言的,在具体的存在系统中,也相应有其“患”与“不患”。在这系统似乎无位次的“不患”,在另一系统内就成了“患”;反之,在某一系统的“患”,在另一系统内就成了“不患”。每一个现实系统的存在,都有其“患”与“不患”。

而本章所探讨的,正是人类社会这个系统内“患”与“不患”的问题。在人类社会的角度,对于个体来说,自己不明了自己,就是“不患”,站在绝对的意义上说,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彻底明了自己,所谓的明了,只是相对于永远不明了的明了,“不明了”是无位次的,而“明了”因“不明了”而位次。

说某某人有自知之明,某某人没有自知之明,这都是因“不明了”的无位次而有了自知之明与没有自知之明的位次,依次下去,自知之明还可以分出三六九等来。因此,该“患”的不是自己不明了自己的无位次,而恰好是以这无位次为借口认为反正不能彻底明了自己,因此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失去了不断明了自己的愿望和可能。却不知道,正因为“不明了”的无位次,所以才有了自己不断“明了”自己的位次,所以才有了“明了”的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是不可能明白何谓“内圣”的。

同样,在人类社会的角度,对于人与人来说,人不明了人,就是“不患”,站在绝对的意义上说,人永远也不可能明了人,所谓的“明了”,只是相对于永远“不明了”的“明了”,“不明了”是无位次的,而“明了”因“不明了”而位次。

因此,该“患”的不是人不明了人“不患“的无位次,而恰好是以这无位次为借口认为人不能彻底明了人,因此肆意互相制造鸿沟,使得社会结构出现各种不可填补的裂痕,人人都失去了明了人的愿望和可能。却不知道,正因为“不明了”的无位次,所以才有了人“明了”人的位次,所以才有了不断“明了”的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是不可能明白何谓“外王”的。

何谓“能”?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要主、客条件具备,从“不能”到“能”,就是要不断创造,使得主、客条件具备。对于任何现实的社会、任何现实的人来说,“人之不己知”是绝对的宿命,是无位次的,是无条件的,是不患。而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创造各种主、客条件使得这无位次的“人之不己知”不断显现“人之己知”不同位次的可能来,从而实现从“不能”到“能”位次的不断提升。这就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所谓“天行健”,不明白这一点,是无法理解儒学、《论语》、孔子的。

直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患别人或自己不明了自己,患别人或自己不能明了自己啊。

注:不患、患是专门的术语,不能用其他词代替,所以直接用,不翻译了。

文章参考自孔圣人网www.kongshengren.cn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