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衣裳,那么“衣”和“裳”有什么区别吗?

如题所述

如今我们所说的衣裳就是泛指我们所穿的各类衣服,然而在古代我们又是怎么说衣服的呢?跟如今的说法会是一样的吗?中国历经这么久的历史,所传承的文化也是深远的。

在我国古时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上衣,就省略的称为“衣”,是用来遮蔽身体的。《说文·衣部》:“衣,依也。”段玉裁注:“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裳”,亦作“常”,是专用于遮蔽身体下半部分的服装,男女尊卑均可穿着。而衣也有其狭义的意思指的就是上衣,跟“裳”相对。如《诗经》: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而《齐风》里“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因此,裳指的也就是下衣。

在我国古代上衣是分长短的,这和现在一样,当时的短上衣被叫做“襦”。杜甫《别李义》:“忆昔初见时,小糯绣芳荪。”《说文》:“襦,短衣也。”其中的“襦”就是这个意思。长上衣指的就是“深衣”。《经典释文》引郑玄《礼记深衣》:“深衣者,连衣、裳而纯(镶边的)之以采也。”可见深衣也就是连衣与裳为一,下面垂到踝部。相似于现在的长裙、旗袍之类。

然而裳在古代指的就是下衣。古代的下衣有裳、绔、裈(kūn)。裳又写作常。《说文》:“常,下帬(qún,裙)也。裳,常或从‘衣’。”这说明裳就是裙。在古代男女服装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别,男子也着裙。其中绔,说的也就是今天的裤子。但它跟现在人们穿的裤子也是不一样的。《释名》中这样说:“两股(大腿)各跨别也。”这说明古代绔没有前后裆,只有两个裤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2
古时上曰衣,下曰裳(古代指裙子)。《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一样的“裳”。“裳”字也写作“常”。《说文》:“常,下帬也。”“帬”是裙的古体字。《释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象一幅腰围。这种古老的服制,直到周代还作为礼服的一部分保留着,在祭祀和朝会时穿着。后来,衣裳泛指衣服。
第2个回答  2019-08-02
我国古时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上衣,就省略的称为“衣”,是用来遮蔽身体的。《说文?衣部》:“衣,依也。”段玉裁注:“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裳”,亦作“常”,是专用于遮蔽身体下半部分的服装,男女尊卑均可穿着。而衣也有其狭义的意思指的就是上衣,跟“裳”相对。如《诗经》: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而《齐风》里“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因此,裳指的也就是下衣,是很漂亮的衣服。
第3个回答  2019-08-02
古时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上衣,省称“衣”,以障蔽身体。《说文•衣部》:“衣,依也。”段玉裁注:“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裳”,亦作“常”,是专用于遮蔽下体的服装,男女尊卑均可穿着。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窄,所以一件下裳通常需用七幅布帛拼合而成,前三后四,样子像一幅腰围,另在腰部施褶,褶的多少视具体情况而定,两侧还各开一道缝隙。
第4个回答  2019-08-02
在我国古时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上衣,就省略的称为“衣”,是用来遮蔽身体的。《说文?衣部》:“衣,依也。”段玉裁注:“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裳”,亦作“常”,是专用于遮蔽身体下半部分的服装,男女尊卑均可穿着。而衣也有其狭义的意思指的就是上衣,跟“裳”相对。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