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楼怎么成了烟花之地?

如题所述

青楼一词,唇齿一念,总会令人浮想联翩,这个名词太过于香艳,哪怕今时今日,青楼已经随着封建时代的结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依旧具有挑逗人心的力量,不难想象,当初它的魅力有多大,令古代男人流连忘返,全然不顾已有家室也要日日厮混其中,而且他们这样背叛婚姻的不忠行为,在当时还是合情合理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子只能大门不迈二门不出,一旦出轨,更是会被处以极其残忍的酷刑,而这背后的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教科书标准答案——封建社会大时代背景下,封建思想的影响之外,从另一个角度,是否还有另外的解释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对青楼的了解,大多源于小说,影视,这与真实历史是有出入的,所以我们眼中的烟花之地,也并不是一直以来,我们想象中那般纸醉金迷,它也有另一番模样。“南开朱门,北望青楼。”《晋书•éº¹å…ä¼ ã€‹å¦‚是解说“青楼”,洗去香艳,原指豪华精致的雅舍,而里面的女子,也并不是靠赤裸裸的钱色交易养活自己,她们琴棋书画件件不落,吟诗作赋样样能来,更妙的是,她们每个人都有一门精通之学,或是戏曲,或是舞蹈,或是书法,简而言之,如果不是身处青楼,这样的女子,俨然和大家闺秀没有什么两样。

青楼里的女子个个有才,但也并不是一般人想见就能见的,她们只卖艺,想用大把大把银子砸姑娘陪睡,两个字——没门!这一点,大概是因为自知流落风尘,就格外敏感的重视贞洁,想保全最后一点尊严吧。姑娘们平时接客都只是聊聊天,谈谈心,如果是名角,那她们还有挑客的权力,若是一个大老粗,或者毫无雅趣的纨绔子弟,对不起,概不招待。


综上种种,能入青楼的,大多时候,并不是一般男子,而是文人雅士,尤其是唐宋时期,青楼里流连忘返的基本上都是这一类人,比如诗仙李白就爱好进去听歌看舞,兴致一高还要写诗吟唱——“绿树闻歌鸟,青楼见舞人。” ;比如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再比如,不得不提的柳永,仕途不顺,在青楼却混的风生水起,无数歌妓就盼着他能为自己填词一首,据说柳永死后无数青楼女子更是自愿筹资为他处理身后事,每到清明更是自觉祭奠……总之,正经的青楼里,歌舞升平而不媚俗露骨,美女如云却不是庸脂俗粉。

最重要的是,在当时,你还得够资格——有钱是不够的,最关键得有才,你才能进的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楼里的男子,符合条件的大多数是正人君子,进去也不是为了些龌龊下流之念,而真的是为了听个曲,看个舞,或者找哪位姑娘吟诗作对,因为文人墨客多才情,入青楼者更多了几分风流,可这些人,很现实的说,大多数都是仕途不顺的,除了事业受挫外,很有可能还没有结婚,或者婚姻不幸,他们需要到青楼来寻找心灵慰藉。

当然,也并不是没有自甘堕落,出卖肉体的风尘女子,不过严格来说,她们呆的地方是窑子,窑子和青楼本是两个概念,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太多窑子为了好听点又抬高自己的名声,就盗用青楼之名,这才让后人通常把两者混为一谈,把风雅的青楼变成了世俗媚化的窑子。

所以,这也可以作为解释为什么古代男人可以光明正大的进青楼的原因之一了,因为此处青楼指的并不是窑子。

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总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定论,只能在大的时代背景,主流研究方向的指导下,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成因,也大概也是历史的趣味所在吧。就像今天我们所探讨的青楼一样,拨开迷雾,真相与传闻原来那么多不同。曾经以为那是一个情欲泛滥之地,今朝惊觉那里也是一个风雅之所,在那里,曾有那么多人,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8

提及青楼,我们时常想到的画面都是“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仿佛烟花柳巷才是青楼的全部,文人雅客也是被现实束缚,来青楼这里放纵自己。青楼文化不仅仅代表一种服务于统治阶层的士族文化,也反映了文人士大夫这个介于王权贵族,与商农百姓之间的精神风貌,不同时代,对于青楼的认识是不同的,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认识妓院的代名词。



青楼的历史

在青楼未被定义为妓院之前,主要是描述那些富丽堂皇楼宇的,也代指大户人家,比如魏晋时期“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这里就代指富贵的象征。到了唐朝,人们把青楼比喻为烟花之地了,和妓院不同,这里透露着一种风雅的文人气息。

青楼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时期的管仲,“管子治齐,曾置‘女闾七百’,以佐军需”。管仲在齐国首创了女闾,可以说是青楼的开创者,当时以国家之力来办一个烟花之地,反映出春秋时期,大家挣钱都不容易。



另外一个原因是春秋时期,王公贵族占有了大量的女性,导致社会上男女比例失调,官办妓院能够满足那些没有能力娶妻底层百姓的需要。另外齐桓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自古才子爱佳人,管仲利用这一点吸引优秀人来到齐国。

青楼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除了有大批的名士以及名女加持之外,大量诗歌,以及才子佳人的故事的传播,也加速了青楼行业的发展。



青楼为什么长盛不衰

和春秋时期一样,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着女性相对稀缺的问题,这时候的王孙贵族依然占有大量的女性,为了满足社会性问题,也让这个产业能够一直存在着。早期的青楼主要面对的还是士大夫阶层,他们不仅仅是人欲的满足,更多的是儒家文化下对爱情与自由的渴望。

儒家文化指导下,父母包办婚姻为主,虽然大多数能够相濡以沫,但是婚姻当中少了几分自由与激情。而饱读诗书的这些士大夫更加渴望精神层面的交流。于是青楼就给这些士大夫提供机会,她们贩卖的是感情与自由。



青楼产业主要客户群是这些士大夫,他们是介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多变性,让他们感觉人生无常,“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种表面的放浪自由,实际上在抒发内心的郁郁不得志。而青楼当中这些女性,大多命运多舛,很多因为家道中落,沦落在青楼,因此他们之间常常有惺惺相惜之感。

中国古代文盲率非常高,即使在解放前,中国的文盲率也在95%以上,大多数人是不识字的,读书之人是社会当中的少数。比如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就是不识字的,看账本的时候需要仆人帮忙。



在青楼当中能够找到一位异性知音,而且能够过着“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生活。著名的青楼女子柳如是与钱谦益结婚场面之隆重,也反映出文人雅士对青楼女子的爱惜。

在4万多首《全唐诗》中,其中有近200多首关于青楼的诗,其中收录了20多位青楼女子的诗文,这仅仅是青楼女子诗文的很少一部分。唐朝以后,青楼就像温柔之乡,伴随文人与文学成长。到了明朝青楼文化依然长盛不衰,不仅仅因为他们与士大夫有深层次的联系,青楼文化还与世俗文化息息相关,同时又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因此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第2个回答  2019-11-29

青楼,现代人看到这个词,也就马上联想到古代的风尘女子的居所。

其实在最初,青楼这个词不但没有任何的贬义,相反,还代表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的居所。

因为北齐武帝兴建了一个“兴元楼”,用青漆粉刷整个楼深,远远看上去,整座兴元楼也就是“青楼”。大家想一下,北齐武帝的楼台,和烟花之地有何关联?肯定没有吧。所以,最初的“青楼”,被应用到很多赞誉、欣赏的文学作品里。

但是,人们的辛散角度是会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青色成了一种比较“卑贱”的颜色。帝王之家的专有颜色,金色、黄色之外,似乎只有红色能入得了皇家的法眼。青色这种不显眼的颜色,也就开始“沦落风尘”了。

风尘居所为何被叫做烟花之地?有一句很有名的唐诗,相信大家都读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面的“烟花”二字,或许和风尘女子聚集的烟花之地的“烟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烟花三月,最常见的是什么景象?杨柳、柳絮,乃是最普通的植物。而柳絮体质轻浮,轻风一吹就漫天飞舞,色淡如烟似雾;落到水里,更是随波逐流,自己对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的主宰之力。

而风尘女子的生活,不正是柳絮的写照吗?暮迎朝辞,迎来送往之下,笑脸待人之余,隐藏了多少的心酸与悲哀?一旦入行,就如同逐水的柳絮,半点也不由自己做主了。即使她们最“辉煌”的时候,就社会存在感来说,也很像柳絮漫天飞舞时的如烟似雾。因此,烟花和风尘,也就逐渐联系到一起了。

青楼和烟花之地,演变到最后,其实都是“卑贱”的代名词。尤其是青楼,更是从皇帝的居所暴跌到风尘居所,可能也是齐武帝始料未及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01

事实上,在最开始的时候,“青楼”指的是“奢华精致的房舍”,并非是现在的“妓院”。

在早期,青楼相当于现代的高级娱乐场所,青楼里面的女子一般都是卖艺不卖身,并且每个人都会一门绝技,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比如当年著名的“秦淮八艳”: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她们就是青楼画舫女子,因为才艺双绝,也被称为“秦淮八绝”。

在古代,文人才子流连于青楼,绝非是现在意义上的寻求鱼水之欢,而是与这些女子一起讨论诗词歌赋,所以,在早期青楼是一个非常文雅的地方。

青楼和妓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它们之所以被联系在一起,还要追溯自南朝时期,当时南朝诗人刘邈在《万山凶采桑人》中写到:“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实际上,这里的青楼就是指妓院,从这个时候开始,青楼第一次与妓院联系在一起,从此青楼便有了烟花之地的意思。

在清朝时期,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谓之青楼”,并指出:“今以妓院为青楼,实是误矣。”

不过,虽然当时人们认识到青楼不等于烟花之地,但是因为当年的错误观点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认为青楼就是烟花之地,很少有人知道,早期的青楼,指的乃是豪华精致雅舍的意思。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