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预习内容:
1.作者背景(简洁,3~5句话)
2.题意及诗意
3.诗人表达了什么?

《长歌行》
诗意:
⒈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
⒉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
⒊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萎,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⒋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
⒌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

这首诗通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劝诫人们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才徒然叹息。

《七步诗》
诗意:
⒈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
⒉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⒊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这首诗通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来表达作者对兄弟手足残杀的愤恨之情。

《出塞》
诗意:
⒈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以来,一直如此。
⒉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⒊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
⒋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

这首诗通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来表达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国家过上安定生活,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PS:我们今天才学,老师讲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20
长歌行》
诗意:
⒈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
⒉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
⒊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萎,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⒋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
⒌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

这首诗通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劝诫人们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才徒然叹息。

《七步诗》
诗意:
⒈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
⒉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⒊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这首诗通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来表达作者对兄弟手足残杀的愤恨之情。

《出塞》
诗意:
⒈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以来,一直如此。
⒉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⒊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
⒋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
第2个回答  2007-03-19
长歌行
年代:【汉】 作者:【汉无名氏】 体裁:【乐府】 类别:【】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本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原是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门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歌谣和文人的诗来配乐曲,以备朝廷祭祀和宴会时演奏。后来把乐府搜集、整理、保存的诗歌叫做“乐府”。它也就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新诗体。 以民歌俗曲为主的乐府诗,常见的有“歌”、“行”、“吟”、“曲”、等形式。本诗属于歌形体,歌形体形式自由,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富于变化。
1、四时的变化,万物的盛衰各有其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园中青葵,一片青翠,金黄的花儿饱沾朝露,正期待着日光把它晒干。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红日升起,阳光散布恩惠,把温暖无私地施舍给万物。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秋天将至,花儿凋谢,草木枯黄的衰败景象怎能不让人忧虑、担心呢?
从春天的生机盎然到秋天的萧条冷落,寓意人生也是如此,告戒人们要趁着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努力奋斗。
2、劝勉人们要及时努力,不可蹉跎岁月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所有的河流都向东直奔大海,什么时候才再向西流回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如果少壮时代不发奋图强,那么年老力衰时,悲伤悔恨也来不及了。
本诗造语平淡,但细加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诗句不多,感染力却极强。
诗的主旨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赤裸裸地推出,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七步诗
年代:【魏晋】 作者:【曹植】 体裁:【五古】 类别:【】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魏晋】
【作者小传】: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他以诗的成就最高,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突出功绩。有《曹子建集》。

【注释】

豆萁:豆秸。
釜:锅。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该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传不衰。

又,“幼儿版”的《七步诗》被改编成这样: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王镇远)

出塞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乐府】 类别:【边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 【唐】
【作者小传】: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第3个回答  2007-03-20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的大意是: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七步诗
年代:【魏晋】 作者:【曹植】 体裁:【五古】 类别:【】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魏晋】
【作者小传】: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他以诗的成就最高,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突出功绩。有《曹子建集》。

【注释】

豆萁:豆秸。
釜:锅。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该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传不衰。

又,“幼儿版”的《七步诗》被改编成这样: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王镇远)

出塞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乐府】 类别:【边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 【唐】
【作者小传】: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