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目前还是无法提前预测么?

11日0时44分56秒,北纬20.53度,东经122.23度,即在台东县政府南偏东方270.8 公里 ,位于台南部海域。地震深度182.1公里,里氏6.4级。

地震是不可以提前预测的。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
  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不过,地震可以提前预警。
  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测或预报。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提前预警的时间。
  地震发生最初时,跑得快的是强度较小的纵波,速度约每秒7公里,而破坏性更大的横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约每秒4公里)则会延后数十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等大致信息,有关部门可以抢在横波到达地面前10余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电视广播依靠的是电磁波,它的速度比横波速度要快得多。预警体系的有效运转,依托于一个强大的地震监测网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15
首先,地球的不可入性,是造成地震预报极其困难的首要原因。与气象预报不同,地震预报所要研究的对象地球内部是人类很难进入的;但是气象预报的研究对象——大气层,现在却可以通过气象卫星进行精密观测。这就是“上天容易,入地难”。事实上面对半径平均达6375千米的地球,人类目前打的最深的钻孔也就只有14千米,这连地球最外层的地壳(平均厚度达33千米)都没有打透。如果拿鸡蛋来比作地球的话,就是说现在人类连鸡蛋壳都没有打透。因此,如果人类想要了解地震的孕育过程,显然现在的技术条件还差的很远。
其次,地震前兆的复杂性使人类还不能找到能够直接进行地震预报的前兆现象。虽然人类已经总结出很多地震前兆,如测震、地形变、重力、地磁、地电、地震地下流体等微观前兆,或者地声、地光、地震云、动物异常、地下水等宏观异常。但是,在地震预报实践中,这些前兆的可靠性都有待加强,预报地震的准确性都急需加强。最后,地震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使通过地震统计学预报地震变的困难重重。虽然,每年地球上发生的大小地震达到数百万次,但是其中主要是小地震(3级及以下)(如上图所示),而研究意义重大的大地震其实每年的个数很少,因此由于样本数太少,而无法通过统计学的办法来进行地震预测。
总之,地震预报由于“地球不可入性、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地震的小概率性”,因而直到目前,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难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15
其实不光中国地震局不能提前预测地震,全球没有一个国家的地震单位可以提前预测到地震。迄今为止,人类关于预知地震的经验还不足,很多地震的征兆都是事后的报告,事前是不能确认的。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他们在战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抗震结构上,就是把房子盖结实,地震的时候房子能够抗震不倒,这应该是一条比较成功的经验。但是神户地震、福岛地震让日本损失惨重,如果有预测预报,在地震来临之前可以把核电站关闭,把反应堆停止,把天然气的管道关闭,那损失就小多了,福岛核电站后来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大地震之前出现各种征兆,比如鱼儿上浮、翻白,动物纷纷逃窜,家禽乱叫等,这些现象在地震学中叫做动物异常。地震学界关于地震前兆的异常归纳了8大类,动物异常是其中的一类,动物异常在地震之前确实有。

但是,造成动物异常的原因很多,比如猪拱圈或者牛躁动不安,可能是受到了惊吓,也可能是发情期,所以很难在事先看出这类异常与地震有关系。而很多异常都是事后回顾,这个跟地震到底有多大关系还很难说。

另外,出现异常现象并不是普遍和大范围的。比如有人报告家里鱼塘的鱼翻白、冒泡了,但是只有一个或几个鱼塘出现变化,别的鱼塘没有异常,如何以此来判断这就是地震的前兆?所以通过动物异常来判断地震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第3个回答  2020-04-15
地震目前还是无法提前预测。
所有地震在开始时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这使得人们不可能在早期观测中预测到最具毁灭性的地震。 
当地震突然出现时,它们并不会直接到达最大强度,并立刻传播开来。相反,它们会从小地方开始,然后以每秒若干公里的速度沿着板块边界扩展。这些运动决定一个区域受影响的范围有多大,有多严重。
地震应力会一直增大到峰值然后衰落,是一种相对对称的方式。大多数模型认为,地应力的增长会在地震开始后加速。他和同事分析了过去30年中116个最大的地震,他们发现这些地震都以稳定速率增大,而与其最终的规模无关。不同规模的地震在到达其峰值强度之前在数据上是不可分辨的。
尽管在探测地震事件和评估特定区域的地震风险方面已经取得进展,将长期地震预测提高几小时或几天仍然任重而道远。地震学家仅仅粗略地知道哪里可能发生地震,却不能预测它们何时以及在何地发生。
第4个回答  2020-04-15
不是
(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3)地磁测量:地球基本磁场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种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过程,地磁场及其变化是地球深部物理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更有震例的事实。
(4)地电观测:地震孕育过程中,将伴随有地下介质(主要是岩石)电阻率的变化及大地电流和自然电场的变化,由于这些变化与岩石受力变形及破裂过程有关,因此提取这一信息可以预测地震。
(5)重力观测:地球重力场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地球物理场之一,它与观测点的位置和地球内部介质密度有关。因此,通过重力场变化可以了解到地壳的变形、岩石密度的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6)地应力观测:地震孕育不论机制如何,其实质是一个力学过程,是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地壳体中应力作用的结果。观测地壳应力的变化,可以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
(7)地下水物理和化学的动态观测: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异常现象,宏观现象如水井水位上涨,水中翻花冒泡、井水变色变味等;微观现象如水化学成分改变(如水中溶解氡气量变化等),固体潮(天体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涨落现象)的改变等。通过地下水动态的观测,可以直接地了解含水层受周围的影响情况和受力的情况,从而进行地震预报。
类似这样的经常性的监测手段和预报方法还有不少。地震学家们根据多种手段观测的结果,综合考虑环境因素、构造条件和地球动力因素等,提出慎之又慎的分析预测意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