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科举制中落的表现?

元朝科举制”中落”的表现

元朝初定中原、江南,统治者初期废除科举,南京(时称建康)府贡院一度成为管理丝织工匠的东织染局,这是为皇帝皇后服务、织造华丽服装的机构。据考,东织染局在武定桥至贡院一带,管辖工匠达3000多人,织机有154台,年产缎匹4500多段,生丝11500多两,可见规模之大。

作为世界上横跨欧亚疆域的最大帝国,元朝统治者信服的是战马和刀箭等武力。但随着疆域的扩大和统治的需要,民族之间的文化开始融合与同化。蒙古的胜利者在占领“暖风吹得游人醉”的江南之后,开始歇下马来,渐渐改变旧习,纷纷“舍弓马而习诗书”,投师汉族名儒,求学问道。

元代的科举恢复几经起伏。1238年,元朝试诸道之士;1267年,翰林学士王鹗请行选举法,元世祖下诏中书省与翰林院商议选举程序;1269年,立国子学;1273年,真金太子奉旨行科举;1274年,省臣议定科举程序;1284年,多臣请设科举,罢免诗赋,重视经学,科举制度始定;1313年,定科举程序,次月,下诏施行科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7
元代科举中落。元代蒙古政权有一套自己的用人制度,虽然保留了科举制度,但开国初期的40年间不曾开科举士。从皇庆年间开始科举至元朝灭亡的60年间也只举行过7次进士考。每次录取人数多则100余人,少则不足50人。此间元政权把中国人分为三六九等,蒙古人、色目人是上等人;汉人、南人是下等人。无论社会地位、法律地位、经济文化地位都非常不平等。反映在科举制度上,蒙古人、色目人考两场;汉人、南人考三场。考试内容汉人、南人也要难得多。发榜时还分左右榜,蒙古人、色目人在右榜;汉人、南人在左榜。如此种种使科举制度已失去了作用。元代是科举制度的没落期。
第2个回答  2020-04-27
元代科举分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较严格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