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宰相、太师、国师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3

1、朝代:

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通过胡惟庸案)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宰相: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为太宰。

太师:太师,官名,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时,太公为太师。

国师:我国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时代(550—577)法常为始。

2、地位:

丞相: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西汉建立,承袭秦制,设置有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宰相: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以其为正式官名)。

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

国师:“国师”是中国历代帝王对于宗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人所给予的称号。

扩展资料:

职务变迁: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性质。到了,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

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

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国师就是协助皇帝治理国家没有实际权力,如刘伯温。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丞相,该制度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 总体而言,丞相和宰相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和清朝的大学士一样,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官职; 唯一有区分的,在于朝代,早期的封建王朝设丞相、中后期的封建王朝设宰相;在有一个就是封建制度的发展,随着王权的渐渐集中,相权也在慢慢削弱,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宰相的实权没有丞相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4-25
丞相(与宰相经常通用)是自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以来到明朝设立的国家政务最高处理者。
太师是一个虚职,是三公之一。
国师一般都是道士或者和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04-25
丞相是秦制 宰相是唐宋制
太师是3公之一是周制
国师是高僧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