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文学的京味文学与京派文学

如题所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两个术语往往被评论家们混用,但两者实际上是不完全等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京派”,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以及批评家的主要代表冯至、废名、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孙大雨、孙毓棠、林庚、曹葆华、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梁遇春、方令孺、朱自清、吴伯箫、萧乾、沈从文、凌叔华、芦焚、汪曾祺、丁西林、杨绛、李健吾、朱光潜、梁宗岱、李长之等,乃至被许多学者推为“京派”首要代表的周作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外乡人”!
只要仔细分析“京派”的作品,我们很容易看出,“京派”注重的是人与整个社会、与大自然的整体关系,而不太注重北京地域的色彩与味道。这与作为京味文学代表的老舍完全不同。在老舍的小说里面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地道北京生活的描画、纯正方言口语的传承、鲜活民俗风情的展现。
1980年代曾经出版过一套“京味儿文学丛书”,丛书编委会认为“京味儿文学”主要具有这样四个特点:
第一,作品中必须运用北京方言;
第二,运用北京方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
第三,作品中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
第四,发掘北京人特有的素质。
按照这个分类,我们可以看出京味文学与京派文学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