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告诉你怎样理清魏晋南北朝这段复杂的历史

如题所述

这段历史比较复杂,又参杂着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考试一般极少考到或就考一些皮毛(东西不多,三国的官渡和赤壁深入人心不说,至于内政,最多可能会考曹魏的屯田制,东吴对江南的开发和第一次发现台湾,蜀汉诸葛亮对四川的进一步治理,晋朝基本不会说,这是语文课本的重头戏,反正很乱也很逗,重点是北魏的孝文帝汉化改革)。
如果你真心想弄清晰而非想应付考试,接下来的供个参考:
三国那段普及率高,但要弄请正史还是要严谨一点。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历史课本上居然没讲!我也挺醉的。。。曹魏对中国行政制度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九品中正制,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晋朝。与之同时的蜀汉和孙吴积极的地方只是经济建设,战事不断,中国的国力从未得到过最大发挥,看似荡气回肠的三国故事,却是由数万条人命堆积而成的。。。三国时期人才辈出,但终归没能解决东汉以来豪族独霸一方的局面,哪怕晋朝统一天下,贵族和土豪势力仍是困扰司马氏政权的一大问题。再加上司马氏除了开国的司马炎在有点皇帝样子,接下来的统治者一个比一个逗,(*有一种说法司马家族的智商被司马懿、司马昭和司马师两代人统统用完)西晋开国不久便是八王之乱(贵族势力强大,统治者孱弱的结果),史称永嘉之乱,宗室间互相蚕食,同时曹魏时期内迁的胡人也乘机制造混乱,相继称王称霸。后来长安被胡人占领,中央政府动迁至建康,然后就是更加苦逼的东晋。后来刘裕代晋为宋,之后齐、梁、陈相继更替,是为南朝。
北边就更了不得了,五胡十六国,后来终于北魏吞并了一些国家成为了华北地区最强大的势力。北魏迁都洛阳后,搞汉化改革,却形成了汉化和反汉化两大阵营,爆发六镇之乱,北魏挂掉分裂为黄河两边的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也变成了北周。最后(好累啊。。。)北周灭了北齐,并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结果大臣杨坚不按套路出牌造反了,改国号为隋,终于灭掉了南边的陈朝,天下终于TMD统一了。
这段时间社会动荡,民族流动的厉害,佛教成为国民心灵鸡汤,知识分子大多不喜谈国事,放弃从政,玄学大兴,道家昌盛,炼丹术也发展得红红火火,于是一不小心便有了火药。文学上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数学和地理都有了不少的成就,圆周率啊,水经注啊都是那时候出来的,道理很简单,聪明人都不想做官,在家里玩玩弄弄研究寻找一下世间真理,反正也没有官兵来烦我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4
北方六镇指的是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
西魏丞相宇文泰又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配套的“府兵制”,让朝廷有了固定的兵员和军队。
均田制、三长制、府兵制......就是隋唐帝国强盛的密码。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实施范围一说始终仅实施于北中国,一说隋统一后实施于全国。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同时,西魏权臣宇文泰,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创立了府兵制,一直沿用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起用募兵制,停用兵府鱼符,之后名存实亡。
三长,北魏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党长、里长、邻长的合称。三长享有一定的优待,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此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