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兵制决定战斗力,为什么北宋对外战争却屡屡吃亏?

如题所述

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繁荣的北宋王朝在军事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不但无力收复幽云十六州,在对西夏的战斗中也屡屡失利。

那么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到底如何?朝廷到底采用方法来管理军队?这背后又体现了什么样的治理逻辑呢?

一、分权与制衡

公元959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这在乱臣贼子遍地是,皇帝犹如走马灯的五代十国并不罕见。

赵匡胤当了皇帝,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高枕无忧,事实上此时全国各地的藩镇包括他治下的士卒们全都称得上是“骄兵悍将”。

正如后世南宋著名文人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评价的那样,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

“人主之兴废,皆群卒为之,推戴一出,天下俯首听命。”

士卒将帅们今天可以推举赵匡胤,明天不高兴了当然可以拥戴别人,这种苗头甚至在北宋建立之初就已经出现了。

《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年间赵匡胤在南郊组织祭祀,事后赏赐的人员名单不包括那些在后方值守的士卒,结果:

“(士卒)乃相率击登闻鼓陈乞。”

仅仅因为皇帝没有赏赐,士卒们就敢到皇宫聚众闹事,宋太祖虽然很快以雷霆手段将这些人全部处置,但内心肯定是极为担忧的。

唐代以来的兵制有很大弊端,以节度使为代表的实力派不但掌握军队包括招募、训练、调度、指挥在内的全部权力,连经济大权也总揽在手。

这意味着地方藩镇拥有随时起兵叛乱的资本,王朝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他们的忠心和皇帝本人的权谋制衡。

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定,宋太祖采取了很多手段,例如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彻底解除了武将们的实权。

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如果兵制不变新的武将势力迟早还会出现,北宋需要建立全新的军队管理体系,从根源上杜绝武人作乱的可能性。

权力需要制约,制约的最好办法是分权。经过太祖、太宗两位皇帝的努力,北宋建立了禁军、厢兵两大军事体系。

禁军是主力部队,为了确保皇帝能够牢牢掌握兵权,其管理体系设计的十分复杂,《宋史》记载: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具体来说,禁军由两个部门共同管理,分别是枢密院和三帅(三衙)。

其中枢密院是向皇帝负责的最高军事机构,平常负责军队的调动、赏罚、战略制定等等各项行政事务。

如此重要的部门内部当然也要制衡,枢密院下设的十二房,分别为:

“北面房、河西房、在京房、广西房、支差房、校阅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支马房和小吏房。”

顾名思义,十二个部门中的前四个分别负责不同地区的军事管理,例如后来与西夏长期对峙的陕西四路就属于“河西房”管理范围。

北宋行政区划

其他部门分别负责军队训练(校阅房)、饲养战马(支马房)、武将任免(吏房)、士卒管理(兵籍房)、发兵调度(支差房)等等。

由此可见,枢密院的管理呈现两个鲜明的特征:

    将地方驻军的管理权统归朝廷。将军队的管理权细分至各部门。

兵权的统管和细分当然可以杜绝武将作乱的可能性,但对外地驻军过多的管理和朝廷臃肿的机构同样会造成效率低下。

然而这还不是北宋禁军体系的全部,枢密院虽然掌握军队管理权,但却没有统兵权,统领禁军的是“三衙”,具体的划分是:

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0
兵制可不是决定战斗力的关键因素,兵制只是一冲原因,最关键的还是日常的训练以及军费等的投入,北宋的兵力虽然多,但是没有军饷、缺饷,训练不足军纪涣散也是失败的原因。
第2个回答  2021-01-20
主要是上面比较腐败,军队内部缺乏锻炼与经验,而且也没有很多比较优秀的将领,因而屡屡战败。
第3个回答  2021-01-18
北宋时期其实更加强调的是文人,强调的是人才,而不是武将,所以就造成了北宋时期的军事力量不够强大
第4个回答  2021-01-18
因为当时的北宋重文抑武,军事力量较弱,并且北方的辽国实力强大,所以导致对外战争屡屡吃亏。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