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兵制是如何转变的?

如题所述

制度是随着世事变化的,而兵制,就是对于军队建设与平时、战时对军队的管理制度。《通典》记载:“若制得其宜,则治安;失其宜,则乱危。”所以说兵制对于社会治安是十分重要的。战国之前的兵制为征兵制,而到了汉朝时期施行的是征兵制与募兵制并用的,光武帝时期为节省军用开支取消征兵改为募兵、屯兵代替,后东汉末年各方军阀势力割据为扩充势力,兵制就变成了招募,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招募兵制的来源。

古代士兵作战图

一、三国时期的兵制

三国时期天下时局混乱,造成了严重的人口流失,而那些失业的农民聚集在城市,而这正好给募兵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其实不难想象,三国时期各方军阀势力割据,百姓民不聊生,怎么能安心种地呢?农民不种地,只有到城市里讨生活了,而没有迫于没有生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加入军队,这样的情况也自然是军阀们想要的。

《蜀志·刘璋传》:“先是,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

《魏志·卫觊传》:“时四方大有还民,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觊书与荀彧曰:‘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而归者无以自业,诸将各竞招怀,以为部曲。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强。一旦变动,必有后忧。’”

各处流民涌入郡城,而当地势力趁机“募兵”,经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募兵”,都是临时招募的,虽然征兵制度没有完全废除,但是这种经过“征兵制”征来的军队很不容易调动,要调动必须使用“虎符”很是麻烦,在三国时期制度崩坏,士兵不能退役慢慢也就成了职业兵种了。

曹操

从曹氏的兵员来源可以分为两种

1.招募,曹氏在东汉末年也算是大家族,曹操的爷爷曹腾权倾朝野,所以曹操怎么说也比刘备有钱,招募的兵勇自然也比刘备多,曹操也是靠着这一批招募来的军队起家的。

2.收编,曹操收编的军队主要有两方面军,一为在主要青州作乱的黄巾军,被曹操收编后命名为“青州兵”,二为袁绍的战败军。

《魏志·武帝纪》记载:“(初平三年)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所以说三国时期主要以“募兵制”为主。

征兵制和募兵制还是有区别的:

(1)募兵制:

1.招募

2.强制

3.征发

4.收编

5.雇佣军

其中的雇佣兵大都是附近州郡的游牧民族,在当时可以算的上是兵民不分了,从匈奴、乌桓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当“雇佣军”的。三国时期袁绍和公孙瓒都用过“雇佣军”,还有董卓的“凉州兵”也属于“雇佣军”,除了他们之外曹操、刘备也用过“雇佣军”。

在兵员不足或者战斗力不高时“雇佣兵”绝对是各方势力的首选,因为他们不需要训练就可以很快的投入战场。

《魏志·乌丸传》:“建安十一年,太祖(曹操)自征蹋顿于柳城……击破其众,临陈斩蹋顿首,死者被野……其余遗迸皆降。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丸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2)征兵制

1.地方征兵

2.国家征兵

从募兵制和征兵制的区别我们就能看得出

募兵制是以得来士兵的来源为主,也就是以人为主而

征兵制的地域性就比较强。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还是募兵制更为适合,而制度的松垮也给了“募兵制”发展的机会。

二、魏晋南北朝的募兵

南北朝时期的兵制虽为“募兵制”,但是和三国时期的“募兵制”还是有区别的。南北朝的“募兵制”是沿袭了三国后期“募兵制”取消退役,兵种世袭于是也就有了一个新名称“世兵”,世代沿袭。

列阵士兵

世兵制虽然不叫“募兵制”但本质上还是没有区别的

1.招募来的士兵还是职业兵,士兵是将领的私军,子孙后代世袭父亲长辈的兵种。

2.三国时期战乱纷纷,士兵的生命朝不保夕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当兵,“逃兵”自然也就很多。高级官员和统治者就想出一种办法来遏制这种情况,

就是将士兵的亲属集中管理,如果家中有一人为逃兵,则全家人都要被贬为奴隶。

魏晋时期就已经施行这种制度了,将士兵家属控制在都城,防止士兵逃跑,就算这样还是有人选择逃跑,

士兵一天天减少,而且没有补充统治阶级就会抓少数民族来充军或者用逃兵的家属来代替。

《晋书·毛璩传》:“海陵县界地名青蒲,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璩建议率千人讨之。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此为逃户补兵之事。

这记载的就是利用逃兵家属充当士兵的事件。

南朝兵制

每经过一次战争,士兵就会有一次大缩减。经过西晋的八王之乱,东海王死后,被坑杀之人有十余万人,人口损失十分严重。这里的士兵兵源也是出自“兵户”,到晋愍帝时期就连都城也不能独善其身,有了这些教训兵户们就更不愿意当兵了。由此可见西晋的灭亡和兵力消耗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因为战乱农业得不到发展,经济自然也得不到发展,

士兵没有粮饷,没有打仗的动力,而且家人还像犯人一样被“国家”监视,有哪一个士兵能正真的投入战争呢?士兵的意志消沉也是“世兵制”的重大缺陷!

募兵场景

所以说“世兵制”对于一个想要发展长远的国家来说是不可取的。

南朝刘宋也为此想了一个办法来激励士兵,如果士兵赢得了战争胜利就可以申请退役。在孝武帝时期这种方法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了,徐州地区曾免除过三十六营的兵役;到了梁时“世兵制”已经不是主要兵源了,毕竟“世兵制”的弊端太多这时主要的兵力来源是发兵和募兵,因为“世兵制”造成士兵对于战争的消极思想,逃兵极多,兵源得不到补充。

士兵逃跑那就需要补充兵源,兵源的补充以白丁为主,在下来就是奴隶。

白丁就是没有爵位功勋的普通百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衣、布衣,而奴隶连布衣也算不上。琅琊王司马道子就经常征用百姓为兵。而募兵更多了,晋武帝时的马隆就是募兵,还有温桓募兵北伐……

《刘牢之传》:“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

这里所说的“北府兵”也属于募兵。

北朝兵制

从北魏到北齐都是使用的募兵。

而招募来的士兵大多是不法之徒,反观从征兵制征召的士兵大多是平民百姓,“府兵”也是征兵制稍微变化的产物。

北周时期的“府兵”是把有亲属的汉人统一起来编入鲜卑部落的户籍之下。宇文泰当政时不分鲜卑与汉人统一按照“鲜卑族”部落制进行编户。从这可以看得出在北朝是“兵农不分”的,而在南朝兵和农的界限是十分明确的。

府兵制“兵农合一”

北朝多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保险

北朝的兵主要以本民族为主,里面只有一小部分是汉人。

北魏初年,士兵全部是鲜卑族人;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募兵的使用才渐渐多了起来,这也是民族融合的一个表现。

后期兵制的变化就不得不提到“尔朱荣叛乱”,尔朱荣从一个小部落的首领能做到影响整个北魏的走向,也算的上是一个奸雄了。尔朱荣手下两员大将一个是宇文泰另一个是高欢。高欢就是在募兵是被尔朱荣提拔上来的汉人。

而宇文泰用胡人的制度管理汉人,形成胡汉混制,这也就是北朝府兵制的起源。

宇文泰

北方的少数民族很多,部落首领大部分都是世袭产生,分为多部。

《魏书》记载:“鲜卑本有九十九部,献帝将之分为八部,其自帅一部,其余七部分于兄弟。”

柱国下辖分部图

北魏后期这八部渐渐也就没有了血缘关系。后来的八部演变成了“八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整合了八柱国将军,将各个柱国将军改为“胡人”姓氏,就连各个将领的部下也要改姓。如果将领为汉人,也要改为胡姓,鲜族的制度有利于士兵整体实力的提升,权利渐渐得到集中,制度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鲜卑八部虽然以胡人制度为基础,但是到了后期将领多为汉人。《周书》中记载了很多事件都表明了汉人和鲜卑族人的地位等同,而这样也就有利于胡汉融合。对此宇文泰参照《周礼》的六官,将“八国柱大将军”改为“六国柱大将军”,一方面让汉人改胡姓;另一方面让胡人吸收汉人文化,商周文化也是从部落文化演变而来的所以《周礼》在一些方面和部落制度也是有一些重合的。所以胡汉融合在宇文泰的推进下并没有多大阻碍,到了周武帝时期对于府兵制加以改进汉人进入体制当兵的就更多了。

《隋书·食货志》记载:“武帝保定元年,改八丁兵为十二丁兵,率岁一月役;建德二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这里说的“八丁兵”和“十二兵”是周武帝时期用一年所训练的兵次,一年训练八次就叫“八丁兵”,后来越来越多的汉人加入军队一年里训练的兵次也就增加到了十二次也就有了“十二丁兵”的称谓。就士兵身份而言,南朝的士兵的身份是由“世兵制”决定的,所以在南朝士兵身份较低;而在北朝士兵是由“府兵制”决定的,身份地位和南朝的士兵相比较高,即使是汉人在北朝依旧没有受到歧视,汉人的地位在南朝没有提高反而在北朝得到了更高的待遇,打起仗来自然就更加卖力了。

这或许是北朝士兵战斗力相对于南朝士兵战斗力更强的原因所在吧!不过汉人和鲜卑族人在北朝还是有区别的,北朝的鲜卑人对汉人多少还是有点芥蒂的,所以也会限制汉人士兵的居住地,总的来说汉人在北朝当兵要比在南朝当兵的地位要高得很多。

府兵制度,从根源上来说也算是一种部落制度。

在北朝大部分还是部落制时期,全民皆兵,兵即是民,民也是兵。其实在这些游牧民族占据中原地区后这种“全民皆兵”的形式就开始改变了。游牧民族占据中原后,开始学习汉人的制度,但建立政权后的少数民族兵和民的界限很明确,最初的兵只是本族士兵到了后期渐渐发展本族士兵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于是就将部落兵制度扩大化,吸收汉人入军籍。

三、兵制的特点:

1. 征兵制:兵役是国民的义务,在古代可以用钱财代替兵役。将国家的所有适龄男子作为兵力储备,待到开战时就有了“全民皆兵”的效果。

2. 募兵制:对招募来的士兵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是一种“职业兵”,在征兵制不能满足战争对兵源的需求下大多数国家都会采取“兵制”,招募来的士兵不需要训练即可投入战斗,和今天所说的“雇佣军”很相似。

3. 世兵制:世兵制最要是针对“征兵制”、“募兵制”发明的新型兵制,为了防止士兵逃跑,集中管理士兵家属,士兵有“军籍”军民分离,并且“军籍”就和“爵位”一样是世袭的。

4. 府兵制:府兵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府兵的福利很多,身为府兵家庭不用缴税款,而且府兵在休战期就和普通农民一样种地,在战时化身士兵,所以“府兵制”对于人力资源的利用是十分充分的。

总述思考:

战国之前一直实行的征兵制度,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士兵逃跑严重,造成兵源不足的局面,这时“征兵制”已经不适用了。各方势力割据为扩充势力衍生出了“募兵制”招募“职业兵”,并且针对士兵逃跑现象创造出了“世兵制”。但是“募兵制”和“世兵制”是迫于混乱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并不适宜长期使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北朝“府兵制”;南朝依旧沿袭魏晋的“募兵制”的局面。兵制在每一个朝代影响都很大,随着时代的变迁,制度要服务于现实也就需要变化,而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之间的兵制变化就是一个大缩影,很具有代表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