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苟且者,知将来之必敝;其知当者,知将来之必因。所谓虽百世可知也.是什么意思?谢谢!

如题所述

“其苟且者,知将来之必敝;其知当者,知将来之必因。所谓虽百世可知也”的意思是:那些蝇营狗苟的小人物,知道未来必定是破败不堪;那些解社会现实情况的人,必定知道未来事情发生的原因在现在。因此即使是很长远的未来也可以预见。

该句是由曾国藩提出的。表达了曾国藩对当时清朝朝廷腐败,官僚主义盛行,国力衰弱的无奈和感慨。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扩展资料

柴静对曾国藩的评价:

道光三十年三月,老曾是礼部侍郎。四十岁了,还是一个愤怒青年,其时官场已经是熟透的昏黄,他声色俱厉地评论“诸老”:

“恶其不黑不白,不痛不痒,假颟顸为浑厚,冒乡愿为中庸,一遇真伪交争之际,辄先倡为游言,导为邪论,以阴排善类,而自居老成持平之列。”

他连皇帝也骂,上书说咸丰本人对国事“不暇深求”“徒尚文饰”,表面说言者无罪却“疏之万里之外”,或者“斥为乱道之流”。所以大臣们再不敢就人事、吏制发言,碰到什么事情,只有“相与袖手,一筹莫展”。

句句见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曾国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我是从柴静的博文上看到的这段文字,原文(节选):
“顾与曾这两个人都是体制中人,都并非天才,受尽困厄,回到平实,都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痛苦转变。老曾说,“其苟且者,知将来之必敝;其知当者,知将来之必因。所谓虽百世可知也”;而顾准说,“我信任人类的不断进步,我注目现世,不信有什么地上王国,对于未来的瞻望,必肇始于前,没有未来会出现的东西,而现在没有萌芽的。因此我注意经验的归纳,不信从经验方面无根据地对未来的预言”。”
大概意思:对那些社会上得过且过的人来说,他们自己也明白以后一定会衰败;就那些了解社会现实情况的人来看,他们认为未来会萌芽于当下的事物。(所谓)即使是百年也是可以预知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03
这句话出自曾国藩文集《体道篇》
仁义贯穿本末
【原文】

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凡十四宗。曰官制,曰财用,曰盐政,曰漕务,曰钱法,曰冠礼,曰婚礼,曰丧礼,曰祭礼,曰兵制,曰兵法,曰刑律,曰地舆,曰河渠,皆以本朝为主,而历溯前代之沿革本末,衷之以仁义,归之所易简。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其苟且者,知将来之必敝;其知当者,知将来之必因。所谓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天下的大事应该考察探究的共有十四宗:官制、财用、盐政、漕务、钱法、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兵制、兵法、刑律、地舆、河渠,都以本朝为主,并追溯前代沿革的本末,以仁义贯穿它,归纳其中平易简约的地方。前代沿袭有误之处,可以由我朝更正;前代没有达到之处,可以由我朝创新。那些敷衍了事的,将来必被抛弃;那些严谨恰当的,将来一定会被传承。这就是所说的虽然历经百世,仍然可以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2-15
楼主想必就是从这篇文章里看到这句话,不懂,才来问的~~和我一样!你直接摘抄一段原文过来····
楼主还是不求甚解吧
第4个回答  2011-02-14
一楼解的切!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