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菩萨谁大?

观世音是菩萨,如来是佛,应该是如来大.
观世音是菩萨,唐僧是佛,应该是观音大.
佛与菩萨倒底谁大?

首先必须明确,道教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脱三界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佛教徒经常说“道家是佛教所说的“外道”,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是一个天大的谬误!这种话他们说得很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将中国所说的仙,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里的诸天混淆起来。
一 . 仙不等于古印度外道,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界,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注意,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天身,依靠的是业力福报,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两者天差地别。古代翻译佛经的人为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道修士翻译为“仙人”,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书的愚人,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实在可叹。
二. 仙不等于印度诸天。道家说五道轮回,大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与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神道本身,是五道之一环,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职司所在,受天律束缚,虽有威福,有罪则贬,其情形与佛家所说天人、阿修罗的处境一样。然而,所谓仙家,不论是先天后天的尊神仙真,要么是大道化身,要么是得道真人,早已达到庄子所说逍遥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更不用说业力了。因此,更与神道无关。道教咒语,役使神道乃是常事,却并不敢烦劳仙人,也正是这个道理。虽然有些僧人说“仙家终落空亡”,此语释迦牟尼也不曾说过,显然是一句妄言。若仙为业力所拘而不得超脱三界,仙道亦不足贵也!
三 . 为什么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仙人不能脱离生死轮回。其实,原因在于道家仙真神圣给予人们的形象,比如朝元图里所描绘的诸天神道与大罗仙真云集朝礼玉帝的情形,就使人们片面地以为道家仙真之间仍然有人间的阶级,大罗圣境就是天上的朝廷,然后很自然地把佛教关于帝释天的见解直接嫁接到道教的大罗天三清境上。其实,错了!首先,玉皇天尊不是帝释天,《高上玉皇经》中明确地写道玉皇大帝本是净乐国太子,因为怜悯众生,出家修道,先证仙道,再证金仙(也就是佛家四圣果中的佛果),号清静自然觉王如来,最后才修至玉皇果位。如果说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脱六道的,那么玉皇自然也已经超脱六道。事实上,玉皇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个神灵的领袖与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这个世界的大圣者。最重要的是,无论玉皇,还是大多数现帝君相、神王相、天将相、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都早已经超脱轮回,他们这样出现在人前乃是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间有情众生,而显化的表象,就像观世音的男身女相是一个道理。所以,道家的大罗金仙早已不落轮回,事实上,修到地仙果位以上就可以说与阿罗汉一般,没有堕落轮回之虞。佛教之六道说并不见於古印度佛教经典之中。而汉地佛教在道教五道说基础上萌生六道,恐怕是为了自抬身价,要标榜佛道的果位境界要比道教的仙道神道要高出一等。后世人等不加思索,人云亦云,甚至连道教中人也跟着唱和。导致一句妄语流传千古,真乃一人妄语,万人妄行也!
后世的道经里总在提魔,玉皇经:"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可见魔也是存于天界的净天地神咒:"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首侍卫我轩雷祖宝诰:"以清净心而宏大愿一智慧而伏诸魔."灵官咒:"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大灵官。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顷刻三天朝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
祈晴祷雨济世问,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义群魔。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 "等道教经文中多次提到魔 .后世的道教也形成了六道之说, 玉皇经曰: "微妙解脱,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诸天,极妙乐土,及诸大地,一切福处,六道一切众生,闻是香者,普蒙开度。所谓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转增天福。若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长寿之乐。身或灭度,乃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若诸地狱道,一切罪魂,或有能闻是此香者,离地狱苦,得净土乐。若诸饿鬼道,一切饿鬼等,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饱满,无饥渴恼。若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脱畜生苦,得智慧乐。 " 可见, 玉皇经成书较晚, 但可见道教已形成本土特色的六道. 早期的道教没有成魔之说, 但有凶神恶刹之说, 凶神恶刹被后世称之为魔(恶刹是从佛教传来的). 四. 佛教之"仙"与道教之"仙"的区别:佛教的“仙”与道教的“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佛教的“仙”其实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种派别的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实是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神仙等。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但是佛教的果位分得更细、更科学。读佛教和道教的典要弄懂这两个概念,更不要因此认为佛教的果位就比道教高,同样的,道教的“龙”与佛教的“龙”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道教的“龙”是最高级别的神兽,而原始佛教特别是古代印度的“龙”,其实就是“蛇”,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龙”才开始中国化,我们中国人才把佛教的“龙”变成中国的“龙”。总之,佛教和道教的许多概念,虽然文字相同,其实含义完全不同,这是我们务必搞清楚的,不能人云亦云,以免自误误人。
佛教的仙人,指的是外道苦修的人,包括婆罗门教,耆那教的修行者,而这些修行者未必都是以长寿为主要特征,相反,他们大多是以苦行和博学闻名.
至于龙,就不提了,像郭沫若把phoneix定位成凤凰的事迹,实际是个大笑话.说句实话,依据这种翻译逻辑,我们可以称呼火鸡为鸾鸟了.
至于道教的仙人果位的问题,应该看看太平经,一般道教宗教方面的仙人地位分级,都不出太平经的范围.
道教仙人的境界,地位,有以境界分的,比如太清九仙,上清九真,玉清九圣.
有以官位分的,比如太上,帝君,神王,仙王,真人道士等等
有以修行层次分的,比如天地人鬼水仙
有以修行方法分的,比如洞房,黄庭,消魔,等等.
五. 翻译的问题:比如佛教的“性”和中国的“性”, 佛教的“天”和中国的“天”, 佛教的“仙”和中国的“仙”,佛教的“道”和中国的“道”, 佛教的“龙”和中国的“龙” 等等都不是一个含义。但是很多佛教徒却分不清,混淆在一起,进而贬低中华文化,这是非常可惜的。 自古道: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佛教传入中土,融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元素,其中也包括道家的文化元素。因此,在中国,不仅是佛和道,加上儒家文化,合称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佛教名寺和禅宗祖庭,少林寺那著名的“三教合一图”即是很好的明证。足见至少在当时,佛道互相尊重和融合是连佛门也能欣然接受和标榜的事实。所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佛道本无高下之分,你颂“阿弥陀佛”可通西方极乐世界,我念“太乙救苦天尊”同样能达东方长乐世界。用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高僧和高道之间从无纷争,互相尊重,互有来往。只是底下一些不明真正的佛道为何物的人或出于门户之见、或出于一己私利在那里争来争去。中国自古道佛发展各领风骚,既有弘道的《封神榜》,也有诵佛的《西游记》,毕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总归是多元的、丰富的。只是到了清代,因皇族笃信藏传佛教,同时惧怕汉族人民以道相聚来反抗满清,大力打压以汉文化为核心的道教,致使道教在近代趋于衰落。学佛者都应记住这样一个史实,佛教之所以在发源地印度衰亡,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门户之见,致使印度教获得了放手发展教徒的大好时机;而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兴盛,也正是得益于中华文化博大的包容性。故而佛教传入我国并逐渐成熟后,才出现了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的和谐局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0
呵呵,按你的问法,应该是佛比较高。

佛和菩萨都是有智慧有觉悟的人,他们都是人,和我和你一样的人。

分别在于他们有高度的智慧和觉悟,佛的觉悟圆满,自觉、觉他、觉性圆满。

菩萨就有很多不同状态,最高级的菩萨也还差一分“生相无名”未勘破。

嗯,或者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一般人的大脑利用率只有3~5%,爱因斯坦大概利用率比一般人高那么一点点~他就是天才,菩萨也是人,大脑利用率大概从80~99%之间,佛的大脑利用率100%。

南无阿弥陀佛~
第2个回答  2007-05-10
“佛”是梵文“佛陀”的音译之略,也有译作“浮屠”、“浮图”、“勃驮”、“没驮”的,汉语意思是“觉者”、“知者”、“觉”。佛教徒将“佛”作为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小乘之佛,专指释迦牟尼,大乘之佛,泛指一切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除释迦牟尼外, 如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香积世界有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有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有无量寿佛,北方莲华庄严世界有微妙声佛等。
佛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成佛的途径有四种,
1.信满成佛。依种性地的决定,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这就能信满成佛。
2.解满成佛。依解行地,深刻理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盘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这就能解满成佛。
3.行满成佛。依究竟之菩萨地,能除一切无明法障,菩提的愿行,都能具足,这就能行满成佛。
4.证满成佛。依净心地,得五分别的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胜妙的功德,这就能证满成佛。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捶”的音译之略,汉语意思是“大觉有情”,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有的译作“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这些词太拗口了,有人就简略地意译为“开士”、“始士”、“高士”、“大土”,即“发大心的人”。多数人还是习惯用译音的略称——“菩萨”。
“菩萨”原是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的称号,后广泛用作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有人对崇拜的神像,也称为菩萨。
菩萨有五智:一,通达智。能通达觉梦诸法。二,随念智。能忆持过去的事情而不忘记。三,安立智。能建立正行并修习其他。四、和合智。能观一切法道随缘和合。五,如意智。能随意之所欲而无不满足。菩萨虽然神通广大,但毕竟只具备“自觉”、“觉他’,尚缺“觉行圆满”,因此在佛界居第二等级。
比如像著名的地藏菩萨,前身曾是一个名叫‘光目’的女子,每逢其母亡日,供养一尊罗汉。后来知道母亲堕在恶趣,便发誓愿说:“我自今救拔一切众生,一切尽成佛后,我方成正觉。”依此大誓愿,得以救拔母亲出苦海。而地藏自己,则因人世尚有受苦众生,地狱尚有各种磨难,自感“觉行尚未圆满”,所以至今尚未成佛。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佛乃是觉悟之灵魂,佛祖乃是在一次人生的具体显现。成佛意味着这人显灵了,俗话说‘觉醒’。菩萨是一种关怀人生的慈悲心态,而关怀的心情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所以佛像多以察觉姿态表达一直活着的精灵,而菩萨多以在一旁密切关注人间的立姿表现。他们都是一种存在的心态相,而无大小之分别。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5-11
你说的“大小”应该是地位高低的意思吧,佛理说法,众生都是平等的,并无大小之分。但是,闻法有先后,修行有过程,菩萨和佛在果位上的确是不同的,这个不同,通俗点说主要是智慧程度不同,而并非世俗的职位高低之别,也不存在谁管谁的说法,菩萨和一切有情众生,通过修行,最后也能成佛。
另外,“唐僧是佛”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