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植被覆盖率与降水量的关系

如题所述

这是正比关系,例如亚马孙森林和北非赤道附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0
  1我国森林的分布规律
森林植被的分布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经度地带性共同决定着森林植被的水平分布。我国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部国土面积的2/3,而我国森林又多分布于山地和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随海拔增高而出现明显的垂直分布,并对森林植被的分布及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以及垂直地带性相互交织,构成了我国森林分布的宏观格局。
1.1水平分布
由于地势、地貌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自然环境可大致分为东南、西北两大部分,其界线自北向南大约北起漠河—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线(如图1-1),此线西北部多为地势高峻的高原、草原和荒漠,年降水量少于400mm;其东南部则多为低山丘陵及中山地貌,年降水量一般大于400mm,因而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在我国东南部森林区,随着自北向南热量的递增,森林植被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在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植被的水平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呈南北分异;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葛尔盆地为温带荒漠带,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带。

此外,由于我国受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呈经度地带性分布,大致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从东到西、从东南到西北,也就是从沿海的湿润区到内陆的干旱区,植被依次为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草原和荒漠。

1.2垂直分布
由于我国山地众多,气候复杂多样,森林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具明显的垂直带谱。植被的垂直带谱通常与其所在地以纬度为起点的水平地带性植被相似,但是,垂直带是从属于水平地带性的,两者之间并非完全相同,仅是相似而已。这反映了山地垂直带谱对其所在区域自然条件依存关系。例如:亚热带的山地寒温性针叶林与北方寒温带针叶林相似,然而在植物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区域历史等方面均有所差异。
山地森林垂直分布规律主要受山体所在地气候和山体高度、山脉走向二坡向、土壤基质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并反映其特征。因此处在同一水平地带气候范围内的山地森林,其垂直分布规律基本相似。
2我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
我国的森林植被由于受水分和热量条件及其分布状况的影响,从北到南,随着纬度的降低,形成了有规律的变化,其地带性植被分布为: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大至分布如图(1-2)所示。

I寒温带针叶林带.II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III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IV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IV1北亚热带.IV2中亚热带.IV3南亚热带).V热带季雨林、雨林带.VI青藏高原区森林.VII温带草原区山地森林.VIII温带荒漠区山地森林.
2.1寒温带针叶林带
寒温带针叶林带的范围约在东经127°20′,以西,北纬49°20′,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这是我国最北部的森林区,土地总面积为27.76亿公顷,森林总蓄积量13.7亿m3,森林覆盖率53.6%。本地区年平均气温0℃以下,无霜期90~100天,年降水量为350~550mm,降雨主要集中于植物生长的7~8月份。地带性土壤为棕色森林。
我国的寒温带针叶林植物种类较简单,主要建群种为兴安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林的面积和蓄积分别占本带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55%和75%。在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兴安落叶松林被砍伐或破坏后,通常被次生的白桦林、黑桦林、蒙古栎林所代替。次生林约占该林带林地面积的25%,其中以白桦林或以其为优势的混交林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15%。
2.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的范围包括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及长白山等主要林区。本带受海洋季风气候的影响较大,全区冬长夏短,年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积温2000~3000℃,无霜期125~150天,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土壤主要以山地灰棕壤(暗棕壤)为主,另外还有一些沼泽地、草甸土以及白浆土(长白山区)。
地带性森林是以红松为优势组成的针阔混交林。森林组成的树种比较丰富,针叶树还有红皮云杉、鱼鳞云杉、臭冷杉、沙松、落叶松、紫杉等;混生的阔叶树种有紫椴、枫桦、水曲柳、黄波罗、春榆、核桃楸、蒙古栎、千斤榆、糠椴、大青杨及多种槭树等。针阔叶林采伐后通常形成以栎树林、山杨林、白桦林等为主的次生阔叶混交林。本带的森林面积约有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44.3%,总蓄积量17.5亿m3。
2.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范围东起辽西山地、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山地丘陵,西到青海东部,北界长城,南到秦岭和淮河以北山地丘陵。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及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东阔西窄,明显地分成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该地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一般为8~14℃,≥10℃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水量通常为500~1000mm之间,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5~9月份。土壤一般为棕色森林土和褐色土(黄土高原分布有黑垆土),呈中性和弱酸性反映。
地带性森林以落叶栎类为代表的落叶阔叶林为主。建群种有蒙古栎、辽东栎、槲栎(锐齿槲栎)、栓皮栎、麻栎、袍栎和波罗栎等。针叶林的主要组成有赤松、油松、华山松、华北落叶松、白杆、青杆和侧柏等。由于本地区开发较早,人为干扰严重,使这一带的原始落叶阔叶林分布极少,常见的多为次生的栎类林、油松林和侧柏林等。
2.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范围北起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南界在北回归线附近,西界青藏高原的东侧并延伸到西部国界线。总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l/4。森林覆盖率25%左右。本带地势东低西高,东部包括华中、华东、华南的大部分低山丘陵地区,西部包括横断山脉南部及云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本地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太平洋和印度洋气流的共同影响,形成夏热多雨冬春干旱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5~22℃,≥10℃年积温4500~7500℃;无霜期220~350天;年降水量800~2000mm以上,降雨量的70%集中于4~7月份。森林土壤以红壤、黄壤和赤红壤为主。
亚热带的,植物区系以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中国南部湿润森林区系为主,其特点为中亚热带成分丰富,热带性科属很多,其中不少种类为我国热带区域共有类群,并且多古老、孑遗和特有种。根据本地带水热条件的差异,可分为北、中、南3个亚带。
北亚热带包括北纬3l°以北到暖温带界线之间的地区。地带性森林为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壳斗科占优势,建群种有麻栎、栓皮栎、白栎等。中亚热带的范围在北纬23°~31°之间,包括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湖南\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广东等省(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地带性森林为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由壳斗科的青冈属、栲属、石栎属;樟科的楠木属、樟属、山胡椒属、木姜子属;山茶科的木荷属、茶属,除此之外还有木兰科、金缕梅科的有关属种组成。南亚热带的范围包括台湾的中南部,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的南部以及闽东南部。本带的地带性森林植被为偏湿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亚热带向热带过度的森林类型。现有的森林多为马尾松、杉木等人工林。在其西部还有思茅松、云南松和高山松林,在南部生长着海南松林。
2.5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带
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带的范围包括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和西藏等地的南部以及海南全部,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其中海南的天然林约为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2%。本带高温多雨、冬暖夏长的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6.5℃,最冷月平均气温12~15℃以上,绝对最低气温5℃以上,≥10℃年积温7500~9000℃以上;年降水量l200~2200mm以上,森林土壤由北向南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其次为红壤、黄壤、石灰土、山地草甸等。
本带东部植物区系以马来亚区系的植物为主,其次为太平洋、我国华中—日本区系的植物。西部的植物区系以印度—缅甸的区系成分为主,并有喜马拉雅区系的成分。热带季雨林分布于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西藏南部及台湾等地,季雨林的林冠一般比雨林要低矮,通常在l0~30m,板根较多但不发达(榕树除外),藤本和附生植物也比雨林少。该类森林的乔木层一般1~3层,主林层以落叶或半落叶树种混交组成,因此林冠有雨季郁闭而旱季稀疏的季相变化。根据季雨林的外貌特征、结构、及各类组成,分为落叶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石灰山季雨林等三大类。
3我国森林的非地带性分布
我国的森林除了有地带性分布以外,还有一些非地带性类型。这些森林植被在地球表面上并非单独形成一个带,它们分散地分布在各个植被带中。由于决定森林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下的局部特殊生境,并非当地的气候条件。因此,森林的分布是非地带性的。我国森林的非地带性类型可大致分为青藏高原区森林、温带草原区森林和温带荒漠区的山地森林三大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