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察则无友,水至清则无鱼"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哪里,全句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发音】 不准确 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
  【解释】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出处】 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待考)
  【事例】故~,政至察则众乖,此自然之势也。 ★《晋书·郭璞传》
  【哲学原理】矛盾原理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水清适合鱼类生存 但是当清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反而不适合鱼生长了 所以向相反面转化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8936.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5
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意思是:水太清澈就没有鱼,人过分精明就没有朋友。
第2个回答  2011-05-15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出处】 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待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