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于成龙与章吉仁反目了吗

如题所述

历史上没有。章吉仁只是电视剧《于成龙》中虚构人物。在于成龙同时期的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存在。 

人物介绍:

章吉仁,电视剧《于成龙》中的人物,是主角于成龙的同乡、同科、好友。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生于山西永宁州来堡村。顺治十八年(1661年),中进士,赴福建福州担任七品职务。1661-1673年担任职务不详。

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福建按察使。康熙十七年(1678年),右迁福建布政使,担任福建布政使不到一年便因“通海案”之疏忽失察左迁吏部员外郎。康熙十九年(1680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间升迁,担任朝中某二品要员,具体时间不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故友于成龙逝世。后发生之事不详。

扩展资料:

于成龙(1617年—1684年)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于成龙

百度百科——章吉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5
历史上于成龙与章吉仁反目了吗?历史上有很多清正廉洁的好官,他们刚正不阿,为民立本。康熙年间的于成龙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尤其是最近电视剧《于成龙》在央视的热播,更加的让人们对这个清朝的廉吏刮目相看。同时剧中其他很多相关的人物也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比如章吉仁,历史上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呢?下面就来跟大家聊聊吧!

电视剧中,短短二十三年里,于成龙由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直至两江总督,为官生涯中时时充满了惊险传奇,处处经受着生死考验,在其死后康熙帝含泪下诏,赞誉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
而史料中,康熙二十年时,于成龙便已被褒奖为“清官第一”。
在剧中,山西另一位清正为官的朝廷大员陈廷敬也有出现,只是作为配合剧情需要而出现,每当于成龙碰到大事需要商量时,陈廷敬便成了于成龙最好的商量对象,两人是同乡更是忘年之交。

历史上清初康熙时,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是当朝举人,朝廷重臣;于成龙是前朝的贡生,两江总督,封疆大吏;一对山西同乡,年龄相差二十一岁,同样极受康熙帝的荣恩与赞誉。这两位同乡同朝为官,皆是清廉刚正之人,惺惺相惜。于成龙去世四年后,任户部尚书的陈廷敬为于成龙写就《于端清公传》。后来陈廷敬之弟陈廷继曾在于成龙的老家永宁州做过学正,在永宁州志中记载其为人谦正,受人敬重。于成龙的长孙于准又曾做过陈廷敬的部下。
但这只是开始。
于陈两家的缘分还不止这些。后来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与于成龙之孙于准结为了儿女亲家,陈于两家的缘分从地缘发展成了血缘,其后辈儿孙皆以于成龙与陈廷敬为榜样,为官清廉,不敢蝇营狗苟。陈廷敬次子曾言:顾念先世清白传家,未敢失坠……不负当年过庭语,先公曾许是清官。于陈两家曾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友情和姻亲关系,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于成龙是永宁州人,历史上的永宁州主要行政区划在今吕梁市离石区、方山县、柳林县、中阳县及临县的部分区域,州署驻离石。永宁州,隋唐以来一直叫石州,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蒙古族首领俺答领兵经河曲、保德、临县南下,攻破石州,石州知州王亮彩殉难。继任石州知州李春芳认为石州的“石”字与“失”字谐音,不吉利,提议把石州改为永宁州,以期这个地方永远安宁。经过上级批准,隆庆元年起,石州正式更名为永宁州,1912年时,复称离石,今属吕梁市。
按照如今的区域划分,跟于成龙同乡的直臣、廉吏还有一位便是出生于兴县的“狂生”——孙嘉淦。
康熙五十二年,30岁的孙嘉淦考中进士,踏上仕途。孙嘉淦不贪钱财,还说话特直,即便是对着皇帝也直言不讳。雍正即位后,命群臣进言,这孙嘉淦也实诚,果然上书直谏。孙嘉淦上疏陈述了三件事: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这“停捐纳、罢西兵”属于国家大事,没问题。可是这“亲骨肉”,明摆着是人家皇家的家务事,而且完全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本来坊间就对雍正帝继位有许多传言,说他是篡逆夺取。孙嘉淦偏偏上疏有“亲骨肉”之语,颇有影射之嫌,这能不龙颜大怒?雍正看完折子,坐不住了,将他的疏文出示诸大臣,并说:“翰林院乃容此狂生耶?”幸亏孙嘉淦的好友大学士,雍正的老师朱轼慢慢地说道:“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雍正帝沉默半晌即笑着说道:“朕亦服其胆。”
真悬啊!要不是有这么一位好友点明重点,说出本质,也多亏雍正还是个明主,没治孙嘉淦的罪。不过,这让雍正很不爽,后来孙出了点纰漏,被雍正发往刑部,刑部心领神会,要按律外斩。
雍正作为一个明君这时候体现了高明的政治手腕,对孙嘉淦加恩免死,说这个人性气不好,但是他出了名的不要钱,念在有这么个长处,“著在银库行走”。孙嘉淦在国库临时打杂的差事结束后,又被委任为河东盐政。这也是个肥差,能得此官,和孙嘉淦不爱财有莫大关系。

吕梁一带现在知道孙嘉淦的老百姓挺多,而且关于孙嘉淦有众多故事流传。其中就有与他“好名”相关的传说。一说,皇帝某天突有所思,问诸多臣子:天下有几种人?大家各说不一。而孙嘉淦则言: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名往。普天之下只有两种人,一种为名,一种为利。皇帝问:既然这样,孙爱卿是为名还是为利?孙嘉淦说:为臣不爱钱。言下之意当然是为名了。
另一个说,孙嘉淦告老还乡,从京城回兴县之前,为了不让乡人耻笑其穷酸,让仆人连夜买来十几口厚重木箱,然后亲自动手装满了砖头。没料到,皇帝得到举报说,孙嘉淦装清廉,实际也是个贪墨官,不信您看,他回家的时候金银财宝带了好几骡车。于是,孙嘉淦行至半路遭到检查,装阔的事露馅儿了。皇上很是感动,命令沿途官府以真金实银换下了孙嘉淦箱子里的砖头,算是重重赏了他一笔。

乡语村言自然可听不可信,但是孙嘉淦的确是个个性十足的政治名人,把名声看得甚重,所作所为都非同一般。
这是有正史记载的。
因其敢于直谏的个性名声在外,于是便有人假借其名写一些弹劾皇帝的内容,在坊间相传。这给孙嘉淦带来不小的困扰,据史料记载,查处伪奏稿的事延续了三年,孙嘉淦对家人说:“先帝(指雍正)及今上,尝戒我好名,今独假我名,殆生平好名之累未尽,有此致之。”
伪造奏稿之事查清不久,这位敢于直谏的狂生也走到了人生尽头。
于陈两位算是清代廉吏之楷模,孙嘉淦更是一位极富个性的廉吏。在清代历史上,同样洁身自好,清廉为官的山西人还有很多。其中曾有一人被称为“天下俭”,其清俭程度屡屡被人挖苦嘲笑。

这位被称为“天下俭”的官吏是山西平定州乐平乡(今昔阳县)杜庄村人,名为李用清。咸丰八年乡试中举后,于同治四年会试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李用清家境贫寒,父亲在家乡多次为其借贷在京费用,当年县内有“儿子进了翰林院,老子照样穷光蛋”的笑谈。
与李用清同朝为官的,当时的大名士李慈铭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多次挖苦他:“李用清,山西平定州昔阳县人,乙丑翰林,文字拙陋,一无才能,惟耐苦,恶衣食,捷足善走,盖生长僻县,世为农氓,本不知有人世甘美享受也。”这李用清和李慈铭并没有什么过节,如此被讥讽,原因很简单,就是李用清太俭朴清廉了,他之俭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其在官场有个绰号“天下俭”,曾经在山西原籍起复赴京授职时,徒步三千余里,没雇一辆车骑。这项纪录别说在官场中,就连小老百姓也难以做到。

跟于成龙不一样,当年于成龙去广西罗城是不毛之地、土匪横行。这李用清当了许多年地方官,而且都是肥缺。他历任广东惠州知府、广东布政使(即藩台,相当于现在分管财政的常务副省长)、贵州布政使并署理贵州巡抚(代理省长)、陕西布政使。在这样的职位上,不用太贪,只要按照官场陋规,拿他该拿的,就可富得流油,而李用清基本上是一文不取,而在为朝廷聚财方面,却做得有声有色。在掌管贵州全省财政时,一年内藩库库银从6万两增加为16万两。接手陕西藩司时,全省库银30万两,一年后翻倍。在陕西时他太“抠门”,得罪了巡抚,被巡抚弹劾说他不安于位。被逼无奈,李用清最后回老家当了十年晋阳书院的山长后,郁郁而终。
可惜,李用清没有像于成龙一样遇到他生命中的贵人。虽有大才,却生不逢时。当过光绪师傅的大学士翁同龢很器重李用清,李被免职回乡后,翁在日记里感叹“两李皆贤者,而不容于时,何也?”“二李”中另“一李”,乃号称“一国俭”的李嘉乐,同样下场不好。
逢着一个明君,是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臣子的最大幸运。
关于康熙年间有没有叫章吉仁的这样一个大臣,经过多番查阅资料后发现,并未找到相关的记载,或许他只是电视剧剧情需要而虚构的一个人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