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三要素

如题所述

对联又称楹联 或对子
【楹联知识】《对联知识·印象篇》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 ,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3、合掌: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比喻对联上下句的内容意思重复。

4、桃符:本文取其本义,即古代画“荼”与“郁垒”二神于桃木之上,用以驱鬼的画符。

初识对联

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一、对联的七个基本特点

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平仄相协、内容忌叠 、文字相异 等七个基本特点。

以对偶为基本表现形式,要求对联具备对偶句的文体特征,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

讲求声韵,要求对联单句和上下句均能“平仄相协”,需要遵循一定的律韵进行,比较广受对联界认可的是以为“双节平仄竿”为核心的“马蹄律”。

作为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只能用上下对偶句的形式来表达文意,因此,对联,尤其是单边七字以内的短联更要求能用最小的空间表达最大的文意,所以对联是要求“上下联不能说重复的内容”即,“内容忌叠”;此外,对联要体现一定难度的艺术技巧,文字的使用也相对严格,其中一条是“文字相异”,即一副对联中不能重字,严格来说是不能“异位重字”。而一些虚词则可以适当“同位重字”。

讲求声韵和格式自由使对联兼备了韵文的和散文的特点,也兼采了诗歌、谣谚、谜语、戏曲等的特长。所以对联在个别单句上,声律有可以大家公认的可以遵循的格式,即“马蹄律”,但是在组成对联躯体的字数、句段上则格式自由,没有限定,有如散文。

【楹联知识】《对联入门·常识篇》

一、基本概念:

1【对仗】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的概念相当,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平仄相谐。

『例』真——假 ; 深——浅 ; 男——女; 天——地

2【楹联】俗称“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总称,我国传统上特有的文学体裁,以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的平仄协调,格式自由,与汉字有密切关系。

3【对联】即楹联,参见第1条。

4【对句】即“对联”中的“对” ,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例』张之洞——陶然亭

5【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例』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6【短联】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7【中联】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8【长联】亦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9【片玉】亦名【绝对】,指只有出句而长时间无对句的单独上联或者下联。

『例』

明月照窗纱,个个孔明逐个亮(谐音镶嵌复姓人名:诸葛亮,字孔明。)

岑溪山水今安在——(拆字组联:岑=山+今,溪=奚+水)

10【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11【绝对】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两重意思:

一、指对联的技巧、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令人叹绝。

二、因联句奇巧、新颖、难度大而长时间无人对出的出句,常被称为绝对或片玉。

12【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意象(物象)和社会意象(事象)两种。

13【意境】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意境也称境界,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

14【句眼】指一句诗、词、曲、赋、联中的最精当的,起到画龙点睛,盘活意境的字。

【楹联知识】《对联联话入门·声律篇》

“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因此要学习对联就必须了解掌握它的对偶的本性、声韵规律以及文学艺术手法。

关键术语:

1、【平仄】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仄之分即汉字 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读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读音为“仄”。

2、【平水韵】唐代官方颁布的归类的汉字读音。后世的诗、词、曲、联多依照其中归类的读音来区分平仄。

3、 【今声】: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其中,“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 “去”两声为“仄声”。

4、【古韵】指依照《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读音,分为“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

5、【双节平仄竿】由启功先生研制提出来剖析诗词格律的的“平仄两两交替” 的组合排布方式,具体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无限延长”。因形象双节竹竿而被学界称为“双节平仄竿”。

6、【马蹄律】也称“马蹄韵”、“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规则。因其平仄格式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而被学界形象称为“马蹄律”。

7、【领字】对联长句,尤其长联长句中用以引领下文的字词,一般可以停顿,字数在1—3之间;原为从词曲中使用的。

8【正格】长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的声律格式。

9、【变格】长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的声律格式。

10、【孤平】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七言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11、【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七言的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

12【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13、【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楹联知识】《对联入门·本性篇》

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

【引例】:

本篇笔者将和大家重点讨论和分析对联的本性,以及由这个本性决定的对联审美问题,在直接论述和分析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两个对联例子:

例1:细雨——清风 例2:皓月——清风

比较这两个简单的对联,读者会觉得哪个更好?哪个构组的意象更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对联本身具有某些固定的客观属性能起决定作用,起码是极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主观取向呢?

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以上两联来初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细雨——清风” 与 “皓月——清风”两联无论从字面、词性到声律平仄都可谓毕工,各自意境也和谐。单独比较彼此的对仗和声律等外部形式因素,是无法比较出此两联之优劣高低的。可见,对联好坏的根本不在其外表的对仗、声律的工整和谐,而应该是另有内在实质性的东西。

其次,分析“细雨——清风”

“细雨——清风”之“细”、“清”,分别是从视觉和触觉落笔,从事物形态上看,“雨”有形,为“实体”,“风”无形,是“虚体”;“雨”垂落,是“纵”,“风”旋游,是“横”;一实一虚,一纵一横,这些构成了“细雨——清风”的对立性。但是,“细雨——清风”又都收在作者所能近观的视野内,共同构筑了一幅清风细雨图,这是“细雨——清风”的统一性。从整个对联构组的意境空间来看,两者构筑了风雨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但由于清风、细雨两者在物类上过于接近,彼此空间也拉不开,因此,读者看到的只是一个比较有限的风雨截面,意象空间相对狭小。

再次、 分析“皓月——清风”

从视角物态来看,“月”是固定于远离读者的高空实体,“风”是流动于我们所能接触的旋游虚体;因此,“风”与“月”分别从“动静”、“高低”和“虚实”三个层次上形成“对立”。但是,“皓月——清风”又和谐构组了一幅明月清风图,这是统一。

从空间审美角度来看,“皓月——清风”所构筑的意象图画空间要远远大于“细雨——清风”。又由于“皓”是从颜色光度的视角来描写,皓月所在夜环境和它自身的光度,相对日环境下的细雨,皓月更是大大拉开了与清风的视觉差距,让读者感受到比清风细雨要开阔空明、舒意爽神的风月图画。

最后、比较“细雨——清风”与“皓月——清风”

对比两个联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对联落笔的事物在空间和属性上有明显区别。“皓月——清风”在事物的属性和意象空间上,更加富于变化。相对于“细雨——清风”,“皓月——清风”取得了从物态、空间层次和动静状态等更多方面之对立与统一。“皓月——清风”构筑的空间环境比“细雨——清风”更为宽阔。通过对立与统一的成功构图,皓月、清风所代表和再现出来的对联意象空间,已不仅仅是字面所表达的有限风月图画了:在天上皓月与身边清风共同构组的环境中,读者感受到的应该是明月朗空,清风送爽,心境在明月映洗和清风飘引之下,上升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意境空间。

通过以上两例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皓月对清风”在意境上要高于“细雨对清风”。原因正如分析得到的:“皓月对清风”在更高层次上取得和体现了上下联共同构组的“对立与统一”的协调。

据此分析,笔者初步推论:

一副对联在更高、更广阔的层次上取得了对立与统一的协调,它的意象美感就越好。反过来,“对立与统一”可以作为判断对联意象美感的一个参照标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