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给我的启示作文500字

如题所述

唐雎给我的启示作文500字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课内讲读课文。文章场面简单清晰,情节发展脉络清楚,矛盾集中尖锐,人物形象鲜明,文字以不艰深的对白为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因此,《唐雎不辱使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适合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的天然剧本。所以,我的教学构思是采用分剧组进行课本剧表演,然后导演说戏,观众和演员进行对话的方式进行活动型“文言仿真”学习。
  课前,我利用早自习时间简单介绍故事背景,为同学勾画了重点词语。我在全班组建了六个剧组,每个剧组指定一位导演。要求每个剧组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并排好课本短剧或者准备分角色朗读。
  下边实录的是剧组表演之后的“导演说戏”部分。
  【课堂实录】
  导演杨雅云:我们这个剧组是特色是去掉了叙述语言,因为我们认为这样表演更紧凑,场景的变幻更自然。我们主要抓住了秦王的盛气凌人和唐雎的大义凛然来表现的,我觉得张钪表演的秦王和蒲涛表演的唐雎基本上把这两个人的性格还是表现出来了。
  师:“盛气凌人”和“大义凛然”这两个词都用得不错,你们具体设计了那些细节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呢?
  杨雅云:比如“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我们采用的是上扬的淡淡的不在乎的轻松的语调来读,显示出秦王根本就不把安陵国放在眼里的味道,而唐雎的的“岂直五百里哉”我们就设计得不卑不亢,语音不重,但是要严肃坚决不容回旋。
  师:很好,语气上把握得有些创意。但是我从你的说戏中没有看到秦王和唐雎的变化。难道“盛气凌人”和“大义凛然”两个词语就能全部概括吗秦王和唐雎吗?剧本分析要分析出角色的情感微妙的发展轨迹,表演要表演出角色的让人不易察觉的变化,这样的导演和演员才是最成功的。
  导演谷雨:我想说说我们剧组和其他剧组的显著不同的地方。我们在钻研剧本的时候,发现文章开头就不对。既然是秦王“使人”谓安陵君,那为什么文中引用的语言又直接是“寡人”呢?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处理,增加了秦国使臣和秦王对话的细节。这样剧本显得严谨些。
  师:嗯,不错,连王老师也没有发现这点问题呢!请继续说。
  谷雨:刚才扮演唐雎的蒋云淞表演非常精彩,他完全演出了唐雎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形象。但是人物性格的表现上我们剧组和他们剧组有一个重要的不同,我们觉得唐雎的勇敢不仅仅是大义凛然,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成熟冷静。比如在处理“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这句台词的时候,蒋云淞的表演就已经很激动了,显得咄咄逼人的样子,但是我们认为不应该这样,这个时候的针锋相对应该是不露声色更好,因为惟有这样,才能为后文蓄势,才能让秦王盛气凌人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才能使秦王的气急败坏和唐雎的步步为营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后文情节的发展有急转直下的效能,才能让人感觉一波三折……(众鼓掌)
  师:了不起!在文学创作上,这叫作——
  生:先抑后扬。
  师:对唐雎是先抑后扬,对秦王是——
  生:先扬后抑。
  师:谷雨继续说,那你们怎么处理这个细节的表演的。
  谷雨:我们剧组就不像蒋云淞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我们处理得比较平淡,和秦王的“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时的盛怒傲气恰好形成对比,我要求演员的表情也不要有什么变化,要不动声色,要波澜不惊很平静。
  师:很了不起!就从这两个细节上,我看出了你认真琢磨了剧本,对情节和人物都理解得比较深刻。
  导演潘俊臣:比之前面五个剧组,我觉得我们这个剧组的特色是抓住了几个场面的“变化”——背景的变化、场景的变化、人物的变化。我们认真讨论了这些变化并在表演中力争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比如同样的一句话“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第一段是通过使者说出来的,而且是在安陵国的朝廷上说出来的,我们的设计是使者有些傲气但还是有基本的谦恭的礼节,当然这种谦恭可能并不是出自内心深处的。可是在第二个场景中,秦王同样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秦王亲口说的,而且是在“不悦”的背景下,还是在秦王自己的朝廷上,他本来就打定了主意要兴师问罪的,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力争表现出秦王特别的傲气和不可一世,比使者第一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要大,语气要重更霸气。
  师(非常赞赏):请说得仔细一点儿,同样的一句台词,怎么样表现出他们在不同背景下的不同处理。
  潘俊臣:比如第一句的语气比较傲气,第二句除了傲气还有生气,读到“五百里”几个字的时候,第二句要特别地用重音来强调。我们还安排演员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速要慢,头渐渐抬起,眼睛越睁越大,表情越来越严肃,一幅兴师问罪的样子。
  生:我们这个组还有一个跟谷雨们不同的地方,刚才他们认为唐雎一直都很冷静,他是以静制动。我们剧组也讨论了这个问题,但我们认为唐雎并非一直都很冷静,他的情绪以冷静为主,但是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他应该是越来越亢奋和越来越激动,只不过他把这种亢奋和激动控制得很好。我们同意谷雨剧组的意见,当唐雎说“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这句话时他应该是平静的,这个叫不动声色,后来到“与臣而将四矣”的时候,他就应该有点儿强硬了,到“今日是也”拔剑而起的时候,他的情绪也就爆发了,因为这时他已经下定了拼命的决心。只有表现出这种变化,唐雎的形象才是立体的。
  师:精彩,真知灼见!
  导演何语婷:因为我们剧组全都是女生,所以我们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表现,除了重音和拖音的处理外,我们剧组有一个特色就是抢读。
  师:“抢读”?刚才表演的时候老师没有听出来,你说说,好像是个新设计。
  何语婷:比如秦王说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时,我们设计的是秦王还没有说完,说到“抢”字的时候,唐雎就抢读“此庸夫之怒也”,我们认为这样可以形成一种针锋相对的形式,显示出斗争的激烈。
  师:有创意,那你们对刚才潘俊臣剧组和谷雨剧组的争论如何看呢?
  何:我们倒还没有想得那么深刻,不过听了他们的争论,我比较偏向于潘俊臣剧组的,所以李想在处理“此庸夫之怒也”这一句的时候,我就提出建议语气可以稍微强烈一些,但语速不要过快,以防起点过高后后面的表演就快不起来了。
  师:我听你们的演员在读“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时候好像处理得有些意思,你谈谈想法。
  何语婷: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若士必怒”,四个字一字一顿,语气要低,语速要慢,然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语速极快,语气上扬,声音加强,但是读到“天下缟素”时,声音继续加强,但语速放慢,“天下”二字要以继续上扬,并且演员配以抱拳向天的动作,然后突然急促收住,短暂停顿后,咬紧牙关压低声音说出“今日”二字,重音放在“是也”上,然后声断气不断,配以挺剑而起的动作。
  师:非常经典!短短一句话二十个字也设计得如此波澜起伏,看来上次的《石壕吏》的演出真把咱们何语婷打造成著名演员和著名导演了。(众笑)让李想再给我们朗诵表演一遍吧。
  (李想倾情读第三段)
  导演伍勇俊:王老师也说了我们这个剧组的的实力比较弱,但我们觉得我们有一个地方很成功——那就是让周礼莉演唐雎。(众大笑)
  师:新观点哟!周礼莉在班上最是腼腆了,你们让她演唐雎,胆子很大嘛!
  伍勇俊:我们觉得唐雎这个英雄和别的英雄不太一样,他的冲锋陷阵不是在战场上的冲锋陷阵,而是在外交斗争场合中的冲锋陷阵,他的魅力不仅仅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而是绵里藏针,尖锐而又内敛的。所以我们也不同意像蒋云淞那样演,他演的英雄气太外露了,从头到尾都慷慨激昂,不像是外交斗争,倒好像是在比武摔跤。周礼莉比较内向,她的表演就比较含蓄,虽然最后爆发时候的威力不够,但过程中她的那种不温不火的性格对表现唐雎的稳重就很有好处。我们的演出不算精彩,但是我们让平时最不说话的同学成功担任了一次主角,我们挖掘培养了一颗新星,你说我们剧组是不是了不起?(众爆笑)
  师:大家不要笑,伍勇俊谈的其实是选演员要和角色的气质相似的问题,看来这个导演对表演还有些研究的。确实,周礼莉这次的勇气可嘉,让我们佩服,但在表演上,确实还需要向其他几个唐雎多学习啊!(众笑)
  师:最开始我向杨雅云剧组提出的那个问题我觉得从几个导演的发言中其实已经解决了,我们能不能从大家的发言中提取出几个词语来描绘一下秦王和唐雎各自的变化轨迹。
  生:秦王可以是“傲气——霸气——泄气”。
  生:唐雎可以是“不卑不亢——针锋相对——绵里藏针——大义凛然”
  师:对了,这样人物个性的层次就丰满了。下面导演演员观众三方继续进行对话吧,对话角度变一变,就你们在钻研剧本过程中和看表演过程中的疑问拿出来讨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19
多久要?主题是不是千古风流人物?初三第六单元作文?追问

明后天,就是唐雎给我的启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