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有哪些节气?含义是?

请解释一下!谢!

1、立春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3-5日交节。

2、雨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

3、惊蛰

“惊蛰不离九九三”。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

四川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四川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4、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

6、谷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谷雨时节的四川盆地,“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节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6

春天有6个节气:

1、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2、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3、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4、春分: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

拓展资料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15°为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称十二节气。

节气一般是按阳历算出来的。地球每365天6时9分10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都是指的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15度时,便是清明节。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06

春季有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2月3-5日,表示着春天的开始。雨水,2月18-20日,表示雨水的增多。

惊蛰,3月5-7日,到了这时天气转暖,大地春雷,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方式惊醒蛰居动物的冬眠。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春分,3月20-22日,这是春季三月中的一半,所以叫春分。

清明,4月4-6日,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谷雨,4月19-21日,此节气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帮助很大。

拓展资料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之历法历注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之位置。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其西历日期近乎固定,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前后不差1~2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6-24
共六个节气,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3-20
1、立春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3-5日交节。

2、雨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

3、惊蛰

“惊蛰不离九九三”。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

四川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四川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4、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

6、谷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谷雨时节的四川盆地,“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